熱門:

2022年2月28日

張綺霞 訪談錄

法國攝影師太空基地拍下震撼照

每天晚上看着繁星閃耀,人類總想飛得更高更遠,看得更近更真,探索那未知的宇宙。近年愈來愈多國家加入太空探索,更有不少民營企業籌備太空旅程。從小對太空電影及航天知識着迷的法國攝影師Vincent Fournier對此甚有共鳴。

從2007年開始,他向世界各地的太空研究基地叩門,希望能進內拍攝,看看人類如何追逐太空夢。沒有國家贊助或人脈,許多時要等上一年才有回音,他依然堅持不懈,拍得許多有趣的影像。不同於官方發放的照片,他的作品充滿電影感,雖然明顯是擺拍,卻有一定的真實基礎,在紀實中建構故事,展示人類如何在地上塑造關於未來的烏托邦神話。

拍攝十多年,Vincent的足跡遍及智利、法屬圭亞那、荷蘭、挪威、俄羅斯和美國,最近他更去冰島拍攝太空人在極端地貌中接受訓練,模擬置身火星和月球的環境。他們穿着整齊裝備穿梭於雪山、冰原及寸草不生的曠野間,恍如去了別的星球。

太空人在冰島受訓

這系列名為「Space Utopia」的作品正在香港同名展覽展出(La Galerie Paris 1839,即日至3月26日),是他去年與冰島航天局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拍攝,目的是要測試Artemis新一代太空衣MS2的效能。而冰島的月球火星模擬探險基地被選中,是因為它和火星表面的環境很似,擁有熔岩隧道、冰川、混雜冰川碎片的原野、火山口等,方便他們實驗如何在月球和火星着陸、進行研究和居住。

太空人在當地試用地熱能探測器識別火星生命的跡象,並探索月球和火星極端地區的冰凍水源能否被轉化成燃料,以推動火箭及支持人類長期居住。早在1960年代,NASA已經派阿波羅號的太空人前往冰島北部為月球任務受訓,可見這地點和外太空星球地貌的相似度。雖然疫情打亂了工作計劃,拍攝仍能順利完成,他淡然地說:「如今每個人都很難外出,困難是必然的。」

Vincent生於1970年,在法國成長,當時世界太空夢熾熱,除了國際間的航天競技,社會也流行科幻影視作品,他從小就熱愛相關事物,經常去巴黎的太空館參觀,朋友看寇比力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覺得悶透,他卻沉醉於當中簡約宏大的畫面,不自覺受到影響。

他認為,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是與生俱來的渴望:「當我們仰望星空,很自然就覺得自己是其中一分子,想與之更為親近,想知道更多。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太空物質構成。我們總是想衝出地球看看,尋回我們曾經屬於的世界。我覺得,太空探索是一種鄉愁。」

他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攝影工作,覺得有點迷失,嘗試創作自己的作品時,就想到拍攝與太空相關的事物,開展了名為「Space Project」的系列。他前往夏威夷,拍攝了一些毛納基山天文台的照片。這座天文台坐落在大島北部的休眠火山山頂,高4200米,是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站,外觀宏偉。

隨後他前往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在這個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連人都不宜久留,卻擺放了多個龐大的電波望遠鏡,組成天文干涉儀觀測星象,氣勢磅礴。看着在廣闊荒野中屹立的多座建築,他開始想,究竟人們為何花那麼多人力物力到不毛之地建造各種未來主義式設施?他想看看其他的天文觀測中心、太空培訓基地、發射設施等,理解人們如何追逐太空夢。

太空基地保安森嚴,是普通人禁地,他到處叩門,很多時不獲理睬。第一個應允的是名為「歐洲太空港」的圭亞那太空中心,位於法屬圭亞那的海濱城市庫魯,由歐洲多國共同建造。「由於大家都是法國人,他們很友善。這系列作品很講求彼此的信任,沒有互信拍不成。」

在其中,他拍攝了太空人穿着太空衣於廣闊的實驗室遊走,簡約的顏色和線條形成有趣畫面,又去到荷蘭另一個基地拍攝一些特別陳設,例如一個充滿立體三角裝置的房間,原來是用來消除噪音,因為太空沒有空氣傳遞聲音,四周一片寂靜,只剩下太空人的呼吸聲乃至心跳聲,他們要預先習慣這種環境。

隨後他又獲得俄羅斯的加加林太空人培訓中心批准進內拍攝。雖然基地陳設看上去相當老舊,但他表示,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太空訓練處所之一,機器就算用了不短時日仍很有效率。他本想邀請太空人穿太空衣在基地內拍攝,卻被索取金錢,因而作罷。於是他跟曾執行太空任務的上將去喝酒,喝了幾杯伏特加後,Vincent道出自己遇到的困難,對方決定仗義幫忙,把太空衣帶回家中,穿着太空衣在牆壁前讓他拍,照片和以往遠距離的擺拍很不同。他笑說:「在俄羅斯,只有伏特加能打開人心扉。彼此交流多了,事情就能進行得更順利。」

照片發布前經審查

NASA基地難以進入,他在當地媒體牽線下終獲許可,前往猶他州的火星沙漠研究基地,拍攝太空人在紅色廣漠中行走的照片。隨後他更獲准拍攝即將前往火星執行任務的SLS運載火箭。由於涉及機密,照片都被仔細查閱後才能發布。「我的照片像素很高,或許會拍到一些他們想保護的設施。」

他坦言要說服這些國家級的機構很難,要花很多時間寫電郵和打電話,要等一年甚至更久才有消息。旅費沒有贊助,起初都要靠積蓄,花費多少,他拒絕透露,「我沒有來自國家機構的資助,幸好家裏環境不錯,賣出相片後,就有了下一個旅程的費用。」

太空基地都在偏遠地區,有時花很長時間在交通上,卻只允許拍兩小時甚至是10分鐘,「是很緊張的過程。在抵達前,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日程安排,而最後允許拍攝的時間很短,你要反應得很快,迅速將概念想好。但我很喜歡這種模式,從限制中能找到不少刺激,在壓力中創作。」

他每個基地拍出來的東西都很不同,笑言事前從沒想過要怎麼拍。「可能會受看過的畫作、動漫、電影或夢境影響,但我多是靠直覺行動,眼前有什麼元素就加以利用和組合,去說一個故事,就如用鏡頭畫畫一樣。」

他指出每個太空基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有不同的文化」。為了拍得理想作品,他會小心擺位,「就如拍電影一樣,事前要綵排一遍,告訴太空人如何行走還是站立不動。我的角色就如導演。」他表示,拍攝時要快速做取捨,「時間倉促,有時甚至不容許你細想,但有時不想反而更好。」

在雪山和沙漠拍照,景色優美,天氣會否極端到難以忍受?他表示不然,例如在冰島的拍攝計劃是在夏天,溫度大約10度,而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則是冬天,氣溫舒適。

在他的照片中,太空人似是非常孤單地在地球模擬探索,讓人想到,太空探索是否也是一個孤單的旅程?他提出另一個思考角度:「或許不是孤寂,而是投身於更大的自然力量中。人類需要感覺渺小,才能忘我地融入更大的環境。」

對於人類這些年來大花金錢追逐太空夢,他認為有必要,「這是為未來而做,沒有未來,沒有目標,就不會有現在。人要望得遠一點,才能積極過活。沒有對太空的探索,沒有看過其他星球的演變,就不知道地球是如何運作,沒衝出阻礙我們視線的大氣層,我們就無法回頭看地球的真實模樣——原來是如此漂亮、獨特又脆弱。」他認為,擁有共同的太空夢,才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團結一致。「這個夢想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Vincent Fournier  小檔案

出生年份:1970

出生地點:非洲布基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

國籍:法國

學歷:法國阿爾勒國立攝影學院碩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