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獲邀睇《聲夢戀歌》試映,「思前」當然要做做功課,我一度搞錯以為《星夢戀歌》──那是今年一套法國片Annette的台灣譯名,弄清楚,《聲夢戀歌》(Aline)才真,一代歌后Celine Dion傳記電影。攞命在,兩套都講音樂、講法語。無辦法,雖然明明兩碼子事,發行商人同此心,差不多先生,上溯譚詠麟近乎MV剪輯成的叫《歌者戀歌》(1986)呢。
深究的話,星夢/聲夢本就雙生,何哲圖夫婦掌權TVB時,唱片公司名星夢,舉辦比賽名《聲夢傳奇》,後來高層大洗牌,節目寶號卻沿襲。《聲夢戀歌》既敍述女歌手育成故事,挪作現成固然方便消費者望文生義,可惜委屈Celine Dion,與炎明熹並列?何止,看簡介還把經理人Guy Claude(影射現實的René Angélil)譯做「佳哥」,圈中人會心微笑,香港的確有位音樂經理人佳哥張永佳專捧小妹妹啊,稍嫌生硬了。翻譯力求本地化,矯枉過正,格格不入。
港人對Celine Dion印象最深刻在演唱《鐵達尼號》(Titanic, 1997)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揚威奧斯卡,其實伊人1968年生於加拿大法語省份魁北克,出道在歐洲竄紅,加上可想而知日常生活鄉音無改,所以Valerie Lemercier(身兼導演及女主角)拍成法文作品,方原汁原味。Valerie Lemercier(1964-)法蘭西才女,一張長臉與Celine Dion神似,年齡又相若,不作他人之選。
片商引入這部傳記式電影,多少受《梅艷芳》大收旺場影響吧,食住條水。對,如果由我搞宣傳,香港Celine Dion等於梅艷芳,不是什麼聲夢囉。試映當日,適值筆者感慨叱咤十強全部男歌手天下,於《信報》發表〈樂壇陽盛陰衰 粉絲陰盛陽衰〉一文。香港沒天后了,且看西洋如何。上月驚傳53歲的Celine Dion病重消瘦,家屬證實已經無法下床走路,取消巡迴演唱,使人擔憂。
同場巧遇老友章國明導演,記得他常常說,新浪潮靠借鑑歐洲而非荷里活。吾輩有幾何觀賞法國片呢?別一味漫威打不完啦。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序幕先旨聲明,內容經Celine Dion認可,並且加入創作和想像,為安全計,大名改成Aline Dieu。傳記電影至此,可謂妥善小心之極,與《梅艷芳》遭梅啟明揚言興訟,大不相同。
曾俊華曾話過,睇法國片=中產,加拿大法語區,愈發異域風情。所以,首先要吐槽字幕竟採用廣東口語,太地道,倒令觀眾無從投入氛圍。況且粵語朋友總睇得明書面語字幕吧,反過來外省朋友就困難了,何必事事本土化故步自封?
很難不與梅艷芳比較,Aline十四兄弟姊妹中排老么,理所當然家貧,自幼在父母經營的農村酒吧獻唱娛賓,似阿梅吧?不過,這段甚具喜劇感,一家十六口齊齊夾band,音樂世家又有點像童年露雲娜。母親和哥哥極力替Aline鋪路做歌星,你卻不覺得家人視她如搖錢樹,只覺得溫情洋溢。一句到尾,並非霉媽和霉大佬,看着舒服窩心。
小歌女自己樂意,愈唱愈紅,煩惱唯在要箍牙和練熟英文,再之後,情竇初開,順理成章戀上大她26年的經理人佳哥,略欠鋪墊,但想深一層,從12歲跟着一個男人東奔西跑,栽培育成,恩義與戀愛之間怎分辨得清?佳哥有家室,母親反對,也是處理得輕鬆──講多一樣你就明,劇情沒原先太太的事!換轉港產影視甚至荷里活,不大搞場爭夫戲才怪。法蘭西浪漫,不灑狗血,什麼都雲淡風輕,伴以醉人金曲,意境優先,音樂片當如是。
Aline攀登天后,試過失聲,試過捱不住工作壓力,但對於娛樂圈上位之凶險、爾虞我詐,不甚着墨,只見台前幕後上下一心,超級巨星待傭僕如親友,住豪宅坐Limousine偏愛吃薯條漢堡包,不改農家女出身樸素誠懇。看着不禁問:可能嗎?是否因為要徵求當事人認可,故此每每隱惡揚善?反觀《梅艷芳》沒經遺屬認可,便放膽拍得又南洋避難又波譎雲詭了。兩種取向,你揀哪種?總之,劇力萬鈞非它杯茶。老夫少妻,Aline難免喪夫之痛,暗場交代,不煽情,反而雋永。
終曲一唱三嘆願做平凡女子,如暮鼓晨鐘,誰敢說《聲夢戀歌》不寫實?絕代歌姬的理想也離不開相夫教子,普通人容易獲得,Celine Dion艱難獲到,可憐梅艷芳永獲不到。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