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接近70年的音樂生涯,Stephen Sondheim不算多產,主要劇作不出20部,亦未曾真正大紅大紫,雖然所有的訃聞都極度吹捧他的成就。《紐約時報》稱他為「音樂劇巨人」,英國《衞報》形容他是領導音樂劇過去60多年發展的明燈,《華盛頓郵報》說他是美國音樂劇界「中心人物」……可是他大部分的作品,譬如大受劇評人讚賞的Sweeney Todd和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半自傳式的Merrily We Roll Along,甚至得獎最多的Company,我們都不太熟悉,也沒有機會看過。
Sondheim從小就喜歡音樂劇,但如果沒有歌劇大師Oscar Hammerstein的啟蒙,如果他的父母沒有離婚,如果Hammerstein不是他母親的摯友,覺得自己有義務要照顧這個突然失去父親的男孩⋯…相信Sondheim的一生就會改寫。人生就是這樣,冥冥中自有主宰。大學時期,Sondheim只想學作曲和音樂理論,對傳統學院式的音樂學沒有半點興趣,並下定決心以寫舞台劇、作曲為生。結果找到當時在名校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前衞音樂家Milton Babbitt,每星期上一堂4小時的私人音樂課,兩人一起剖析各種音樂的形式,由Gershwin到莫扎特,還有各類電影主題曲和插曲。
長壽歌劇寶座
回顧他的創作歷程,20齣音樂劇中,大部分他既作曲也寫詞,可是鮮有叫好又叫座、長駐百老匯舞台之作。劇中插曲可以脫離音樂劇獨立生存,並且膾炙人口,成為長青流行曲的,就只得那麼一齣A Little Night Music裏面的Send in the Clowns,而作品中獲得提名最多項舞台劇東尼獎的,卻是由小說改編的歌唱喜劇Company。它比A Little Night Music更早面世,1970年首演時破紀錄獲提名14項東尼獎,結果贏得6項大獎,包括最佳歌劇音樂和最佳曲詞。但是Company或者A Little Night Music均未能為到Sondheim帶來名與利。
大多數美國人似乎不懂得欣賞他那種所謂「知識分子音樂劇」,相對下,比Sondheim年輕,出道遲了十幾年的英國音樂劇作家Andrew Lloyd Webber,在英美兩國的音樂劇界,運氣都較Sondheim好得多,才氣呢?我不敢說,音樂口味像葡萄酒一樣,非常個人,大眾口味則明顯的站在Lloyd Webber一邊。後者的音樂劇作品,由早期70年代的Jesus Christ Superstar開始,然後Evita、Cats、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等…⋯Lloyd Webber每一部音樂劇,其中總有插曲登上流行曲龍虎榜。Cats曾經是百老匯演期最長的音樂劇,直至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打破Cats的上演場次紀錄,2012年2月在百老匯劇院上演第一萬場次,穩坐歷史上最長壽音樂劇寶座。
如果把Sondheim與Lloyd Webber比較,是否有點像把英瑪褒曼與史提芬史匹堡兩個導演的電影相提並論一般,並不公平。藝術與商業電影滿足不同的觀眾,不能比較。不過,Sondheim自己的看法很簡單,他完全不提好與壞,只說是美國觀眾的確喜歡Lloyd Webber多過他的作品。事實上,Sondheim由五十年代出道開始,幾十年來他的作品在英國一直有更多知音者,有時新作在紐約百老匯找不到人投資製作,但在倫敦West End上演受到好評後,便再移師美國紐約百老匯上演。
晚年時Sondheim依然很活躍,支持後起之秀。寫歌劇Hamilton而紅透半邊天的波多黎各劇作家Lin-Manuel Miranda,決定把已故美國音樂劇作家Jonathan Larson生前掙扎入行事跡搬上銀幕,電影叫Tick, Tick...Boom!,就求教於Sondheim。Larson未出道前,一邊做侍者一邊寫未來科幻音樂劇Superbia,和他身故後在百老匯連續演出12年的Rent,Sondheim正是當年啟發Larson創作的重要人物。史提芬史匹堡重新包裝五十年代歌舞劇《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也邀請原作填詞人Sondheim參與電影的音樂製作。Miranda與史匹堡不約而同,對Sondheim慷慨付出寶貴時間和意見,大表感激。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智慧醫院.智慧人(上) |
上一篇: | 實際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