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29日

張綺霞 訪談錄

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總有一天一切藏品都可以展示

M+博物館建立的數年來,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常處爭議核心,他半賣半捐千多件收藏並獲邀加入董事局,惹來黑箱作業、西方觀點主導博物館的批評。

開幕前,希克的個別藏品引起違反《港區國安法》、粗鄙等爭議。《港區國安法》下的藝術空間備受關注,矚目的M+處於風浪之巔,問到可會擔心部分藏品永無機會展出,他坦言現階段難以評論。「長遠來看總有一天一切藏品都可展示,我肯定。」

從2012年希克選擇香港作為大半收藏品的最終居所以來,爭議不斷。有人讚他慷慨捐出世界上最豐富的當代中國藝術收藏,讓博物館增色不少,也有人質疑這是私相授受、用公共資源推廣私人藏品,更有人質疑,他帶進的「西方觀點」會主導博物館發展,讓其不夠本地。

風雨之中,籌備兩年的第一個展覽「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終於開幕,遊人絡繹不絕,無論是被評太裸露的作品還是犯禁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都吸引人們好奇駐足拍照。希克在展廳中受訪時也被人認出,如吉祥物一樣被要求合照留念。香港的藝術土壤正在滋長,爭議和批評,在他看來,都只是在提出問題。

「這些問題和辯論早在我於內地購藏時已出現。大約23年前,我在中國創立了第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獎,那時已有人說,為何要由外國人決定哪些中國藝術是好是壞?」那時他已努力解釋,自己的確是符合資格。「我在中國待了很長時間,在中國人還未能負擔在全國旅行時已到處遊歷。我和中國不同層面的人打過交道,也發掘了超過1000位藝術家。我比許多中國人獲得更多關於中國的知識,能充分理解中國的脈絡。」

他感嘆,自己在中國所花的時間,甚至比許多中國人還要多,他自問是很努力的人,這些年學習了各範疇的知識,所以他抱持的絕不只是「西方觀點」。從1979年到中國從商,到九十年代成為瑞士駐華大使,隨後以藏家身份推動當代藝術發展,他對這片土地感情深厚,笑言自己在中國的朋友比在瑞士還多。

「中國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在42年前就去中國,人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中國,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無論是在中國從商、從政到後來的收藏決定,全都是很大的冒險,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着迷至今。」

百科全書式收藏

雖然是外國人,他比內地許多收藏家更早起步,「我可以說是打頭陣」。中國藏家多喜歡收藏平面藝術,如繪畫、相片,甚少如他那樣,什麼媒介、什麼年代也收,因為他不是為個人喜好,而是藉藏品反映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全貌,他形容是一種「百科全書式收藏」,範圍廣闊,「這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我至今仍在不斷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不能只遵循自己對藝術的口味,而是看作品在藝術史的重要性去收,「我會稱之為記錄時間」。

因為這種收藏特質,開幕展的藝術史故事才可說得異常完整,是其他博物館少見。從1970年代到2000年代,各個重要藝術運動、團體、藝術家、作品等,全都包含其中。他表示,希望這次開幕展能成為「教科書式的展覽」,「想完整地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他和資深策展人皮力溝通過很多次,展品也是一起挑選,整個收藏有324位藝術家,每個都只能選用一兩件,展出約170件作品。「並非所有都是最有名的,能說明某些重要社會變化或重要議題的也有入選。」

展覽主要採納線性的時間脈絡,入口左邊的展廳擺放最早的七十年代政治宣傳寫實油畫,以及改革開放後,藝術家暗地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出現「無名畫會」、「星星畫會」等組織,也延續至「八五新潮」、「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等。

八九民運及天安門事件後,中國政府開始鼓吹消費市場的發展,轉移大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藝術市場冒起,藝術家也創造出更多樣的作品,不少都記錄這壓抑時代的精神面貌,催生政治波普(Political Pop)、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等作品,都放在中央展廳。踏入千禧年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更穩固,全球化和都市化題材轉而成為藝術家關注焦點,主要在右方展廳展出。

希克早在九十年代初已開始建立收藏,那時當代中國藝術仍未得到世界關注。他笑言,自己勝在夠老,看過許多西方的當代藝術品,累積不少經驗,因此能判斷什麼作品是有意思。「我從1979年開始關注中國的當代藝術創作,但起初覺得不太有趣,因為我來自西方,已經習慣了很前衞的藝術,在這裏卻找不到。」

當代與古代對話

然而到九十年代,中國藝術開始引起西方世界關注。例如岳敏君、張曉剛、方力均、曾梵志等的人像創作,「藝術家和中國社會的大部分人仍處於一種震驚中,這些作品以不同方式面對這種震驚。例如岳敏君畫中的人物似乎在笑,認真一看,根本不是因為開心,而是那種『我又能如何?』的無奈。」

他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時,印象已極深刻。「他們很能捕捉那一刻的社會狀態,而這批藝術品也是第一批能讓西方注視的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真正衝擊西方的神經,儘管他們(西方觀眾)可能不明白這是什麼,但這就是藝術的美妙之處,就算是出於錯誤的原因而喜歡它,其實都無所謂。」

他起初以購藏自己喜歡的作品為主,後來發現,沒有什麼人願意有系統地記錄和收藏整個年代的藝術家的創作,於是改變收藏策略。他感嘆,那時沒太多人看到中國藝術的價值。「這些藝術家正在為自己文化作出不少貢獻,卻沒什麼人關注,我就想靠自己力量去完成這件事。」

場內展出的艾未未《洗白》,是希克很有感情的藏品。「它也是我和中國故事的一部分」。他在1979年以迅達電梯公司副總裁的身份來到中國,創辦了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建立電梯工廠,那時世界對中國所知甚少,這決定很冒險,而引進最新的工業生產技術,亦為中國帶來巨大改變。「那標誌着全球化的開始,也象徵西方工業文化正式壓倒中國傳統作業模式。我正在這個新舊中國衝突的中央。」

這個作品對他來說就如當代與過去中國文化的對話。仔細看,許多白色漆油已剝落,底下原本三千多年的陶燒紋理仍完好無缺。「我相信,無論如何演變,中國文化的底蘊仍是很穩固的。」有些人會把作品看成是諷刺「新中國」話語下,對過去歷史充滿政治意圖的改寫。他笑道:「當然詮釋作品的方法很多,這對當代藝術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就是為了讓人作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創作。」

更了解中國歷史

他希望,這些藏品會為觀眾帶來啟發,「至目前為止,你很難看到這種規模的當代中國藝術,更可能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這種媒介和主題,也讓人更了解中國歷史。歷史書都是抽象的,人們每天的真實生活是如何?面貌如何?可能也難以理解。藝術和圖像是更直接的交流。」

他捐贈藏品給香港時曾表示,選擇此地是因為這是中國境內能享有言論自由的地方,但政治環境轉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更公開表示將重新審視部分藏品。雖然希克強調此展覽未受影響,原本想展出的作品都在,但未知將來會否一樣:「在《港區國安法》下環境改變難免,我覺得要評論還是太早。而這條條例也不是為藝術而生,要看將來它如何在藝術領域中應用。」

 

Uli Sigg小檔案

中文名字:烏利希克

出生年份:1946

出生地點:瑞士

學歷:蘇黎世大學法學院博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