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2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學童自殺飆升的警號

報載「2021年精神健康月」籌委會委託中大調查「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是48.03分,雖然仍不及格,但已比2020年高出約3分。論者估計香港失業率有回穩趨勢,疫情又已穩定,所以市民情緒可能較樂觀。但本學年開學不久已有多名學童自殺又意味着什麼?

其實,全世界70多億人經歷「冠狀病毒」的打擊已將近兩年,而變種的「Delta病毒」方興未艾,全球秩序恢復正常之日遙遙無期,很多人都活在惶恐之中,對前途失去信心,使抑鬱的氣氛瀰漫,儼然成為一種風氣,很容易釀成焦慮和憂鬱症的大爆發,或稱之為「精神海嘯」。

上述問題,筆者在本專欄已詳述,而本文是針對本港最近發生的可能與精神病有關的慘劇:博愛醫院女醫生身亡,床邊遺下曾使用的針筒;明愛醫院七旬老翁上吊,昏迷留醫命危,最終不治;粉嶺男子天橋企圖躍下,擾攘6個鐘獲救……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本學年開學未及兩個月,已有多名中、小學生墮樓喪命。有學者認為連串的悲劇或會與學校經瘟疫後復課有關,學生在適應上出現困難;學校希望追回因停課損失的課時,加強教學進度,使老師和學生承受更大的壓力。

疫情紓緩,學校逐步擴展復課範圍,本來是理所當然。但是,當疫苗注射群組仍然未觸及12歲以下兒童,加上有不少「跨境學童」滯留內地,學校需要用非常手段去應付企圖恢復的「常態」,秩序混亂是無可避免。學與教都要面對這種「非常態」,就會發生意料所不及的事件。

非常時期 學子壓力大

學童是社會的生力軍,我們努力培養他們成為日後的棟樑,所以要撥出大量的教育經費,促成學校作為莘莘學子愉快學習和成長的樂園。可惜,本地的教育制度經常為人所詬病,而學生及老師自殺事件也屢見不鮮(老師是眾專業群組中最多求診精神科的一類),本來是司空見慣。可是,本學年的頭兩個月,便有多名學生墮樓,則是近十數年來所罕見的。警號已經響起,社會各持份者應該以短、中、長期的方法去遏止悲劇的繼續上演。兒童是社會的寶藏,未來的希望,肯定是「一個都不能少」,保護他們的生命是所有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

近來學生的「墮樓潮」或許真是和復課後的混亂有關。學校必須省察現時全世界都處於「非常時期」,所以切勿急功近利,將教學的任務本末倒置:培養學生成為貢獻社會有用的一員,不能只着眼於成績,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身心健康,精神健全,比什麼都重要。催逼學生趕上教學進度,只會造成揠苗助長,使他們承受額外的壓力。因此,校方應該轉而投放更多的資源於輔導方面,好讓老師和學校社工能有空照顧學生的情緒,找出需要及時幫助的一群。

中期而言,精神健康業界知道疫情對所有市民都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學校長期停課嚴重困擾學生的起居生活,網上教學的成效備受質疑之際,家長還必須認真看待子女的「孤單」。

根據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B,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專家的研究報告:兒童在瘟疫時「輟學」,缺乏家長和老師的適當照顧,會對他們日後身心的成長潛藏負面的因素。雖然香港和北愛爾蘭的情形不同,但他們的研究值得我們參考。

本地的情況可能出現兩個極端:一是家長要外出工作,獨留獨生子女在家線上學習,在沒有同儕下,他們不但缺乏學習動機,心理也倍感孤單;另外一方面,貧窮兒童家中根本沒法上網,無所事事,便會到街上遊蕩,很容易結識不良分子,加入「童黨」,欺凌作惡。所以好的學校不但是學生的「伊甸園」,還是兒童的「避難所」。現在恢復「實體教學」,希望能盡快消除停課帶來的弊病,因為不少研究都認為實體接觸的社交活動,有利於保持人們的精神健康,特別是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少年。

還有,香港經受開埠以來最嚴峻的社會運動,不少團體(包括學校)和家庭都衍生撕裂的惡果,例如:父母輩和兒女們在意識形態上產生不能彌補的裂痕,各走極端。因此,從前年輕人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避風港」,在這種情況下便完全失去昔日的功能。香港政情雖然穩定下來,但不少舊的「遊戲規則」有所改變,令部分港人家庭要作出重大的抉擇──移民外國。這樣會進一步衝擊以往的制度,大、中、小學都要時間去適應,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精神健康 須及早重視

本屆特首在任期最後一年,宣布《施政報告》,規劃一幅偉大的建設藍圖。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惡劣,是引起社會糾紛的其中原因,更有人認為青年因「無恒產者無恒心」,才會有年前出現的街頭集體暴力。這個推論不無道理,但亦有人會更深入指出部分年輕人的過激行為,是出於他們不安和躁急的情緒。可惜,特首最新的《施政報告》沒有半點着墨於「精神健康」問題。反觀,英國政府已決定大量增加醫療撥款,並指定一個不少的份額用於「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大概唐寧街10號同意「世界衞生組織」所倡議的「沒有精神健康,那便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這些都是世界有識之士的共識,奈何聽不進本地領導人的耳中。

本港的「精神健康服務」,在「硬件」和「軟件」上都遠遜於世界標準,現在還未開始未雨綢繆,難道要到災難來臨時才臨渴掘井?中期之計是我們業界所有從業員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應付「硬仗」,亦希望政府仍有足夠儲備,可以緊急撥款應變。

長遠而言,香港人必須對教育的理念上有前瞻性的改變:家長不要完全注重學業成績,校方的責任亦不在於驅策學生去「操卷」,而以成就「德、智、體、群、美」為目的。當精神健康教育能早日納入中、小學的常規課程,社會人士更明白其重要性時;政府也要配合世代的發展,衡量輕重,取捨有道。外國較佳的精神健康服務珠玉在前,例如:成立有權有責的精神健康局,如不能一蹴而就,至少可以委任專員,統籌全局、協調各方、善用資源、改善服務!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注意學童精神健康,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