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剪紙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多年,無論是喜事、祭祀、節慶,民眾都會用紙剪出寓意吉祥的圖案,裝飾門窗家居,寄託美好祝願。到今天,印刷和鐳射切割技術大為改進,民間的剪紙也逐漸被大量印刷和製作的商品取代,日漸式微,但仍有一些藝術家堅持保留這種手作的溫度,繼續將這技藝傳承與創作。
最近在淺水灣的Artspace K以剪紙為題舉辦「剪.紙」特展(即日至2022年2月13日),聚集了不同年代和背景的台港兩地藝術家,展出近90件作品,有傳統也有當代創作。
踏入展場,首先出現的是本地藝術家劉銘鏗的作品,他本身修讀舞台燈光設計,從事相關工作多年,他早在2006年開始立體的紙雕嘗試,創作出立體書故事劇場,由此對紙雕製作產生濃厚興趣,技巧都是自己摸索出來。
劉銘鏗今次展出的立體紙雕創作,配合燈光效果,呈現不同光影,這一些紙雕以不同圖案和紙張組成,中間夾雜「希望」、「堅持」、「平安」等文字,寄託了美好祝願。
他的紙雕全以人手雕刻,細節需用放大鏡輔助才能完成,最後將不同紙雕組合成立體形狀。他笑言是「用自己生命換來人性的手作工藝」。
七彩有趣
走入一點,便能看見台灣藝術家的一系列獨特創作。已故的李煥章是剪紙大師,技藝高超,雖然他的創作都是以傳統吉祥圖案為主,卻能變出新意,例如用七彩的染色紙剪出蓮花與鳥的圖案,效果十分有趣。
李煥章的徒弟李庚錞更進一步,將不同層次的剪紙拼合,增加立體感,將童話故事融入作品中,用傳統技藝說故事。另一個徒弟陳彥廷的作品更有現代感,其「文字.字源」系列結合剪紙工藝、字體設計、立體紙雕和剪紙,將不同的文字與圖案組合成層層疊疊的立體畫像,呈現中華文字獨特的構造。6幅畫作分別呈現6個筆畫複雜的古體字,讓人感受到文字之美。
剪紙不一定要剪出特定圖案,台灣藝術家楊雅婷便用紙張剪出樹葉形狀,成為非常像真的立體紙雕。這些樹葉是台灣獨有的蕨類品種,日常難以找到,卻能透過紙雕讓人細看觀賞,希望不熟悉自然生態的人透過作品能感受到當中美態。
猶如靜修
香港的鄭凱殷3年前才開始學剪紙,她本身在大學主修雕塑,「剪紙讓人最着迷的地方是身體和物料之間有很緊密的連繫,從眼睛到手,都需要互相協調和配合,才能夠剪出最細緻的線條,不是太容許出錯,剪紙就如一個靜修的過程,我很享受專心一致做一件事的純粹,而且每一個圖案都有自己的意思,將這些圖案重新組合,能演變出千變萬化的故事。」
場內有多幅鄭凱殷的花卉創作,當中許多圖案線條非常幼細,難度很高,而她一直堅持用剪刀創作,視為對自己手藝的訓練。
她最喜歡的一個作品名為《朝顏》,就是牽牛花,她認為這種野花有頑強生命力,雖然看上去柔軟,卻不屈不撓,象徵不斷向上的精神。
定居於香港的李云俠是資深的剪紙藝術家,是本地剪紙技藝的重要推手,啟蒙老師正是她母親,她的創作雖然屬於傳統風格,卻能在傳統的圖案上創作自己的故事,今次展覽中正有一系列描述母愛的作品,用母親傳授的技藝傳達對她的思念,李云俠解釋:「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母親,希望我們都能用愛去了解我們的根,我們的文化。」
圖片提供:Artspace K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策展人教用新角度看西九M+博物館 |
上一篇: | 靈魂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