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0月5日

馬揮 人云我云

處世之累

中國傳統思想離不開儒、佛、道三家。儒家入世,理想的儒生要「內聖外王」。內聖是個人修養及才幹,外王是當官,為理想奮鬥。若政治腐敗,奸佞禍國,則大隱隱於市可也。佛家出世,小乘旨在個人修成正果,或可獨善其身。大乘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難免橫禍飛來。道家——尤其是莊子——在儒、佛之間,既不入世,也不出世。

莊子《山木》篇說自己「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正是這種態度。從儒家的觀點看,如此「無可無不可」、「無為無不為」,屬於騎牆派。然而,歷代不少中國人雖然沒有讀過《莊子》,卻不自覺的實踐了莊子的處世之道。

何以做人處世要「處夫材與不材之間」呢?莊子在《山木》篇解釋:皆因人世間「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大意是:今天情投意合的總會緣盡分離。今天的成就總有一天全盤毀敗瓦解。廉潔的人屢屢受到挫折,尊貴的人遭受非議。有作為的人往往吃大虧,賢良的人受陰謀算計,不肖無能的人往往欺負弱者。身處這樣的人世間,怎能活得逍遙自在呢?怎能不感到疲累呢?

莊子進而指出,若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既沒有稱譽讚賞,也沒有針砭責備,一時如龍飛騰,一時如蛇蟄伏,隨時勢變化,不固定自己是龍是蛇,不執着成敗得失,「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地位、財富、感情、學問……有所得時,享受之、玩味之(物物),一無所有或得而復失的話,絕不介懷(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活得逍遙暢快而不疲累。

話是這麼說,但莊子不是早已承認自己也感到疲累,即是說,他自己也未達此境界矣!(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