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一批藝術家受西方思潮啟發,銳意革新傳統水墨畫,形成「新水墨運動」,當中先行者是1919年生的呂壽琨。
雖然他56歲就離世,卻培養了不少現代水墨畫家。如今他的多幅作品再度展出,策展人是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Leona)。Leona指出,呂壽琨風格的形成得益於香港獨特的中西文化交滙環境,雖然同期台灣也有類似嘗試,但取向較激烈,呂氏則強調從傳統中尋求創新的依據,最後將抽象風格結合水墨的精神和東方哲學,這種想法也被許多後來的香港藝術家繼承。
1919年生的呂壽琨自幼就深受藝術薰陶,父親於廣州經營古董書畫店,他從小就有機會臨摹不同朝代的大師級作品,也曾短暫拜黃賓虹為師。他從廣州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1948年移居香港。那時香港水墨畫壇偏向傳統,注重師承,經常要求學生臨摹老師和古人的作品,因循風氣甚重,發展停滯不前,已有豐富繪畫底子的呂壽琨不安於此,反而去吸收西方傳來的藝術理論和風格,再創造出自己的風格。Leona欣賞地說:「為了革新國畫,他更提出了『新水墨』這個概念。」
作為新水墨運動的先行者,他很早已將西方的新藝術思潮如抽象表現主義,與傳統的水墨及禪思哲理結合在一起。「他和當年許多革新國畫的人最大的分別是,他從未說要推翻傳統,反而認為如果打倒傳統,革新便會變得無根和無法長遠發展。」
他的很多創新,其實都是基於傳統,為了呈現這點,是次展覽「藝術要有形──呂壽琨的尋禪之道」(即日至2022年4月10日,香港藝術館)特意把他不同風格的畫作並置。無論是臨摹大師的作品、半抽象的風景畫、抽象的禪畫,都按照相似的構圖和主題並列,讓觀眾看到其風格的演變軌跡。館方也設計出電子程式,讓觀眾理解他的不少抽象作品都是受傳統的經典構圖及主題啟發。
「他在古人畫作中找到很多靈感及精華,認為抽象這風格並非西方傳入,而是在中國繪畫中已發展了數千年,都是將形象的事物演化成內心的觀照。但傳統繪畫一直仍停留於畫山是山、畫水是水上,西方卻可連形體也打破,因此他提出了『藝術必須有形』的口號,要突破固有形態,尋找屬於自己的形。」
展覽以3張畫作為開場,第一張是1956年的《浪》,以傳統水墨筆法臨摹英國浪漫主義大師泰納名作《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傳統山水講求靜中之動,但他在西方繪畫中卻看到不同的動態,嘗試用筆墨處理。」而1958年的《普照》,開始趨向半抽象,用粗獷快速的線條及色塊表現光影和動態,「當時趙無極來港探訪呂壽琨畫室看到這張畫,說:『我看到了一個中國畫家的自由。』」這句話讓呂壽琨大受鼓舞,但他並沒因此滿足,反而想更超脫西方思想,在傳統的核心中尋求突破,最後從道家及佛家的哲學思想找到創作靈感,發現簡練抽象的當代筆觸,更適合表達當中追求超脫物質界限的自由精神,他1974年的《禪》正是其代表作之一。
臨摹是思考和學習
展場分成多部分,「萬物有形」以香港景象創作為主,他由於在小輪公司工作,經常以海港景色為創作主題,早期作品較寫實,已可見簡潔和抽象的處理。當中比較矚目的是1971年巨型的《山水橫幅》,可見其傳統水墨功力之餘,構圖上也別具心思,隱藏一個巨大的H字,是為利園酒店而創作,充滿設計感,與這幅構圖相近的是1964年的《調景嶺》,大膽取走更多有形元素,更簡約地表現調景嶺被山峰圍繞的港灣夜景,而1969年的《繪畫二號》,同樣採取H形構圖,但山峰完全消失,變成充滿氣勢的粗厚墨線,是禪畫風格的代表。
「古今參悟之形」則展出他臨摹的古畫,在每幅臨摹作品上方,都有他密密麻麻的字,分析畫家的風格特色,又寫下自己改變畫法的地方,「他的臨摹是為了思考和學習而做,而不是不假思索照樣搬移。」而古畫的構圖和風景處理,也影響他處理香港的景象。把《臨倪瓚〈江亭山色〉》對比繪畫香港夜景的《傍晚》,會發現一脈相承的一河兩岸風景。比照《臨黃公望〈富春大嶺圖〉》及《禪之七》,更看到相似的構圖和濃淡用色,只是禪畫已把一切約化成更強烈的墨色,「顏色和光暗已在禪畫中融為一體」。有人認為,呂壽琨的風格是模仿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Franz Kline,同樣是用大筆墨線創作,但Leona認為這說法不太公道,「創作思維和韻味都不一樣」。
1975年呂壽琨驟然離世,年僅56歲。展覽以他去世前一年的《莊子自在》作結,紅色蝴蝶飛翔於濃重墨線之上,呈現輕盈自在的意境和禪思。不明白抽象作品的人,多把這些作品看成是隨意而為,「一般沒有讀藝術史的觀眾都會說,像是小朋友畫畫,求其就做到。」她希望透過這些畫作並列,告訴觀眾這些作品都是經長時間磨練和演變而成,每筆都凝聚他的多年思考和心血,並非胡亂繪畫能做到。「呂壽琨是經過無數次筆墨實驗才創造出這風格」。
Leona研究呂壽琨有一段時間,大讚他是個很有承擔的人。他從來沒有因為作畫而放下照顧家庭的責任,他共有5個孩子,負擔很大,因此一直沒有放棄油蔴地小輪稽查員的工作,只在公餘時畫畫。「環境很艱苦,沒有畫室,只是在宿舍或辦公室內一張很小的桌子上畫,如果想畫大幅一點的,只能鋪在地上,甚至是在碌架床上創作,卻造就了大師級的作品。」
當時藝術交易渠道不發達,沒有一個很大的藝術市場,呂壽琨也是在舉辦過多場展覽後,才有畫廊接觸他,幫忙推介至英國及其他地方,他是早期少有能在國際展出的本地藝術家,被不同地方的美術館收藏,學者也為他撰寫文章,才慢慢建立影響力。有穩定收入後,他才決定辭去工作,全身投入藝術界。「起初收入仍很不穩定,但後來作品開始受中外藏家歡迎,經濟狀況才變得比較好。」
培育出知名藝術家
呂壽琨除了創作,也熱愛教育,「他是將中國繪畫教育變成有系統現代教學的第一人,最早在中山中學開設成人課程,後來跟中大校外進修部合作策劃課程。」他尤其反對傳統水墨要求學生臨摹老師畫稿,常強調學生要建立個人風格,培養了不少出色的畫家。「他雖然強調傳統的重要,同時也很開放,讓學生理解藝術是可以革新和不斷發展。」
那年代藝術創作收入很少,他的學生都各有正職,如靳埭強是學裁縫出身、梁巨廷是木匠,呂壽琨卻讓這群年輕人感受到,自己即使沒有學院訓練,也有能力不斷發展下去。有些學生連學費都未能負擔,呂壽琨歡迎他們旁聽之餘,甚至在星期日借學生的地方舉辦聚會,鼓勵沒有錢的學生來交流,免費替他們點評畫作。「他對教學充滿熱誠,提出藝術革新,也是為了讓年輕一輩有自己的創作空間。」
今次展場內一角把不同學生的作品並列,王無邪的作品充滿淡然的詩意,曾做過石礦場經理的吳耀忠喜愛用短促的筆觸描繪本地礦場風景,周綠雲的風格雖然很受呂壽琨的禪畫影響,卻反映出不同的內心世界。他們畫風、手法、物料不一,但都有種水墨情韻和傳統哲學精神貫穿其中。在呂壽琨和其他學生努力下,七八十年代的新水墨運動也在香港藝壇成為主流。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