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29日

何家銘醫生 家庭醫學

仲夏至 嚴防酷熱相關疾病

仲夏已至,地球暖化令本港氣溫不斷創新高。在疫情下,大家在熱浪中仍要口罩不離口,實在要留意身體出現與熱相關的疾病,例如皮膚曬傷、出現熱疹、熱水腫、熱衰竭、中暑等。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其中一種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體溫,令身體不會隨環境溫度作極端變化。高溫下,皮膚能把我們的體熱傳至身邊的空氣。另外,汗腺會分泌鹽份及沸點較高的汗水,汗水的蒸發能令散熱更有效率。除上述外,皮膚內的血管亦會擴張,讓更多血液從心臟輸出至皮膚表面,把核心熱能帶至皮膚散熱後才回到體內。

人體的溫度調適功能會受行為、疾病、藥物、環境及體質所影響。

行為方面:我們穿着的衣服物料及日常喝的飲料都會影響身體散熱效能。

疾病方面:皮膚疾病當然會影響身體散熱效率;心臟疾病會影響血液輸送至皮膚;腎臟疾病會影響人體鈉質及水份吸收,從而引致缺水、減少排汗及皮膚血液循環;內分泌疾病如「甲減」會減少汗水分泌,這些也會影響身體降溫。

藥物方面:去水藥(Diuretics)、抗膽鹼能(Anticholinergic)藥物、Beta-受體抑制劑(Beta-blockers)等也會影響身體排汗或血液循環,阻礙體溫調適。

環境方面:溫度高及濕度高的環境會使身體較難降溫。

體質方面:肥胖人士或過度運動者較易出現酷熱相關的疾病。

酷熱天氣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可輕可重。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令皮膚曬傷,高溫可令我們出現熱疹、熱水腫、熱休克及熱痙攣的情況。

反覆曬傷可致癌

如果皮膚長期暴露於太陽下,便有機會造成曬傷。曬傷的程度會受紫外線指數高低和暴曬時間所影響。被曬傷的皮膚會出現紅痛,感到灼熱,嚴重的會出現水泡及脫皮。症狀一般會在暴曬後4至6小時出現。

曬傷的治療一般只需紓緩症狀,如外用止痛藥膏。含維生素E或蘆薈的藥膏有助皮膚修復。若曬傷情況嚴重如大範圍脫皮,有機會引致身體水份大量流失及增加感染風險,便有需要入院治療。

預防當然勝於治療。在高紫外線指數的日子,大家應盡量留在室內。若要外出,便要勤用防曬膏或太陽油,並要定時反覆塗抹補充。另外,大家可考慮穿着防紫外線的衣物。研究顯示,皮膚反覆曬傷會增加患皮膚癌如「基底細疱癌」(Basal Cell Carcinoma)及「惡性色素癌」(Malignant Melanoma)的風險。

炎熱溫度亦會令皮膚出現熱疹,即「熱痱」。高溫會增加我們的汗腺分泌,汗腺分泌增加會有機會令汗腺堵塞,併發感染,令皮膚出現痕癢的紅疹。處理方法可使用紓緩止痕藥膏,若出現感染便要使用抗生素。預防「熱痱」的方法是穿着透氣衣物,令皮膚保持乾爽。此外,高溫會令皮膚血管擴張,令體液集中於皮膚,幫助核心溫度向外散發,但四肢皮膚血管擴張有機會減慢血液回流身體而造成水腫,即熱水腫。

處理熱水腫一般是用保守治療,並會於幾天內消退。另一方面,皮膚血管擴張令血液流向四肢,減少血液回流身體,從而刺激迷走神經,造成熱休克;處理熱休克主要是休息及補充足夠水份。

至於長期需要在酷氣天氣下消耗大量體力如工作或運動,肌肉便有機會出現熱痙攣,即肌肉抽筋,熱痙攣常影響大肌肉群組如大腿肌肉。一般治療方法是休息,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適當的肌肉伸展及按摩也有幫助。

酷熱天氣除了有機會令身體出現以上的情況外,不能不提的是「熱衰竭」及「中暑」。兩者若不能及時察覺及治療,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熱衰竭是身體在長時間暴露於炎熱溫度之下,引致體溫平衡機制失衡。熱衰竭的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四肢無力、作悶、嘔吐、大量出汗、休克、肌肉痠痛、皮膚紅腫等。患者的核心體溫會比正常高,但低於40℃,通常患者的神志仍能保持正常清醒。為患者降溫是首要的急救方法。我們應把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盡量解鬆其衣物,以助散熱。及後要為患者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有需要時要入院打點滴作體液補充。

中暑分兩種類型

中暑是酷熱相關的致命疾病。中暑可分為透支型及典型。

「透支型中暑」常出現於運動員或戶外工作的市民,因過度操練或操勞引致。「典型中暑」常出現於普羅大眾,因疾病令身體不能調溫,或環境社交原因,被迫留在侷促悶熱的環境中。典型中暑是較為危險的,因患者通常較遲才察覺症狀,不能及時求助而增加死亡風險。

中暑患者除會出現熱衰竭症狀外,核心體溫會升至40℃以上。身體會因為高溫而出現「系統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SIRS及DIC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通常最先受影響是腦部及肝臟,病者會神志不清及肝功能受損。中暑患者會出現眩暈、神志錯亂、四肢不協調,甚至昏迷症狀,其他器官如腎臟、腸臟及心臟也有機會因血液流向皮膚而導致缺血受損。及時發現及盡快降溫是有效治療中暑的必要條件;患者自身疾病、器官衰竭程度及對治療的反應會是治療預後的關鍵。

要預防酷熱相關疾病,大家在酷熱天氣警告下,應增加水份吸收。不應留在密閉侷促空間,要盡量去有空調的公共空間。另外,要時刻注意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或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症狀便應立刻向家庭醫生求診。

地球暖化是地球溫度調適機制失衡所引致的,而地球溫度調適機制失衡是人類污染環境所造成的。保護環境改善全球暖化實在刻不容緩,讓我們一起時刻為環保出一分力吧!

www.hkcfp.org.hk

撰文 : 何家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預防酷熱相關疾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