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22日

曾建平 健康專題

讓患者及早獲適切治療 改善罕病藥物可及性的建議

香港有一群罕見疾病(罕病)患者,每天都期盼着有醫療突破。每當有新的罕藥面世時,他們和家人都要東奔西跑,四處敲門,以求早日獲得治療。因此,香港罕見疾病聯盟(罕盟)一直致力提倡政府改善罕病藥物的可及性,讓有藥可醫的罕病患者及早得到適切的治療。

首先要指出,「罕病」顧名思義是患者數目較少,但別忘記罕病有很多種,數年前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本港每67人之中便有一個患上罕病,總數約11萬人,佔人口1.5%,所以實際上並不罕見。然而一直以來,特區政府卻缺乏全面的罕病政策,甚至至今仍未為「罕見疾病」提供清晰的定義,更遑論增撥資源、加強診斷及設立藥物審批制度等幫助罕病患者的措施,令他們在生活上和治療的路途上遭遇很多困難。

藥費昂貴

其中一個罕病的例子是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本港有數十名成年患者,他們當中很多都自食其力,甚至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其中也包括了正準備代表本港出戰東京奧運殘奧項目的運動員。過往多年,沒有針對這病的有效藥物,他們只能眼看着自己肌肉日漸萎縮、肌力日漸衰退而無可奈何。數年前新藥面世了,並且在本港註冊,至今已超過3年,但藥費昂貴,該數十名成人SMA患者仍未獲醫管局提供或資助新藥作治療。

脊髓肌肉萎縮症只是本港罕病問題的冰山一角。根據一項由罕盟於2018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鍾一諾教授領導的團隊進行的《罕見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健康需求、醫療服務獲取情況及生活質素》調查研究,176名受訪的罕病患者中,有接近三成表示在過去一年曾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切治療,由此可見,香港公共醫療政策在針對罕病的措施上尚有很大改善空間。

對於有藥可醫的罕病患者來說,及早用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政府有需要改善香港罕病藥物的可及性,以拯救生命。而且,當一個人患了罕病,受影響的往往是整個家庭和周邊的人。正如上面提到的脊髓肌肉萎縮症,目前急切等候用藥的成年患者中,有職業運動員、社工、電腦程式員等,若他們繼續得不到治療,便會因身體機能漸漸衰退而喪失工作和自理能力,其他家庭成員或會因為需要照顧病患者而辭去工作。因此,政府如能幫助一個罕病患者及早得到適切治療,獲益的不單是病人本身,還有其家庭和整體社會。

罕盟一直倡議政府就「罕見疾病」作出官方定義和制定罕藥政策,繼而改善罕藥在本港的可及性。然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今年2月答覆梁志祥議員在立法會的書面提問時表示,國際間對罕病沒有一致的定義,若香港訂立官方定義,可能忽略疾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偏離照顧個別病人的特定臨床需要。以這理由否決為罕病制定清晰定義,很難不令人聯想到,政府其實是傾向於繼續「無政策」。

檢討政策

那麼,對罕病患者來說,到底「有政策」和「無政策」的分別在哪裏?眾所周知,罕病藥物的研發成本甚高,但適用人數少,故從商業角度出發,藥廠必然把新藥優先引入條件合適的國家或地區。香港有11萬罕病人口,但因每種罕病的患者數目少,在欠缺市場誘因的情況下,當局政策的配合變得極為重要。以可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的藥物Nusinersen為例,如非特首在2016年介入和政府願意承擔昂貴的藥費,藥廠根本不會考慮把這藥引入香港,由此可見,政策的配合和藥廠的積極性是成正比的。

政府施政講求「成本效益」,但同時間,罕病患者也面對「有藥或無藥」和「生或死」的問題,如果政府偏重以「成本效益」去量度是否讓一個罕病患者用藥的話,請問當局認為多少錢才值得去拯救一條生命?因此,罕盟建議政府重新檢討現行的審藥政策,除了基本的安全性、療效和成本效益外,亦可參照歐美等地已採用多年的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甚至參考內地制定罕病名單,實現「確保不會有市民因為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的政策目標。

撰文 : 曾建平_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

 

[信健康] 改善罕病藥物普及使用,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