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電影公司宣傳大員說冒昧邀請觀賞《白蛇傳.情》,可能怕我嫌老土吧。殊不知我最愛傳統劇目。可不是嗎?尤其近年看太多小清新,連基本起承轉合都不達標,遑論高潮起伏;經典流傳則總有道理,白娘子故事兼備戲劇悲歡離合元素,浪漫刺激,任何人都可從裏面找到自己影子。想像百年後哪一種會依然存在就明。記得訪問已故電影大亨向華勝晚年監製《唐伯虎點秋香2》(2010黃曉明版),他說:「雖然老掉牙,卻底氣充足。」他告訴筆者重拍《龍鳳店》,亦一樣意思。
如欲享受投入與主角同喜同悲的原始樂趣,選擇傳統劇目必不令你失望。
其次,《白蛇傳.情》回歸粵劇方式演繹,我也不以為怪。戲曲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宗」,劇院不夠戲迷坐,拷貝出來傳播得更久更遠。誰說粵劇過時?聽流行歌詞愈來愈隱晦不知所云,時下對白愈來愈生硬,粵曲卻能邊唱邊清楚交代情節,聲情並茂,高下立判。還有,老倌的做手功架統統要經歷過苦練的,有血有汗,比起所謂生活化演技(即是唔使學),榮耀應該屬於有心人。
何況,《白蛇傳.情》結合電腦特效,我覺得這嘗試真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坦白講,玄幻浩劫、超級英雄式CG泛濫成災了;但此戲寶裏的江南煙雨、蛇精現形、盜仙草和水漫金山等著名場面,過往在舞台上唯靠抽象呈現,有了新科技有了新可能,如何實踐古人豐富想像力?充滿期待。
那麼,須不須加進新角度呢?劉以鬯小說《蛇》(1978)寫許仙疑心病的潛意識,李碧華小說《青蛇》(1986)從女配角視點出發,都別開生面。但最近我和後輩談起,原來Z世代乾脆連本身故事也不甚了了,沒辦法資訊爆炸。這時,自作聰明顛覆篡改便無立足處,《白蛇傳.情》力求忠於原著,讓下一代認識全豹,倒具意義。
讓經典繼往開來,任重道遠。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首先感覺是鑼鼓明顯刪減了,堪稱善政──以前老倌於嘈雜的戲棚演出,鑼鼓敲得夠響才壓到場,構成慣例,其實頗吵耳,放在電影完全沒必要,而且清雅伴奏溫柔唱腔,貼近許仙與白素貞西湖邂逅的意境,一開場即討喜。借傘一幕用電腦營造水墨效果,人宛在畫中,毫無違和感,誰說新舊不可共融?
替青少年科普一下,白蛇傳奇始於宋朝。蛇精白素貞戀慕凡人許仙,結為夫婦。金山寺住持法海和尚看不過眼,施計令她現出蛇身,當場嚇死許仙。白娘子冒險盜取仙草救活夫君,與法海打得天翻地覆,卒被收伏於雷峰塔下。
原汁原味,也足引發重新思考:犧牲千年修煉值不值得?若非被拆散,白娘子不老,許仙會老,愛情能持久嗎?法海和尚純粹多事?算主持秩序嗎?人愈長大,愈難下定論。
想深一層,《白蛇傳.情》上映頗合時令──端午節啊,驅除蟲蟻的日子,許仙灌妻飲雄黃酒,蛇怕硫磺遂現形。傳統故事才有這種細緻,反映民間風俗。片中留白,沒交代許仙是否故意試探。故意固然不對,但白素貞遲遲未向夫道明身世,究竟誰先騙誰負誰?
然後上演盜仙草一幕精采絕倫,輔以特技CG,較諸荷里活動作電影不遑多讓,更難得是展示了傳統武行功夫。香港業界沉溺於才子佳人,令觀眾誤以為粵劇一味卿卿我我不夠刺激,只知有北派。《白蛇傳.情》替南派吐氣揚眉。
另方面,廣東粵劇學院出身的演員們大都當打之年,唱做中氣十足,唯望香港也能如此便好。
福布斯影評家Mark Hughes讚它「引進新的電影亞類型」,那是老外眼中。我們看來,上承戲曲片餘緒,讚它王道復古更妙。
水漫金山,即係攬炒。蛇精姊妹動用絕招還擊法海,殃及無辜百姓,所以歷代曲詞文本對此有所責難,並不一味同情,惹人深思。
妹妹青蛇角色永遠搶眼,她抗爭到底,責問法海:「你憑什麼來主宰?」身為「主犯」的白蛇反而認罪坐牢,寄語:「願為君再困千年。」結局許仙手抱嬰孩到白素貞受囚禁的雷峰塔下,不離不棄。薪火相傳,有新生命便常存希望。某一天,我們也要塔底見。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