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大陸電視劇字幕、網絡視頻,天天「后」「後」不分。《后宮甄嬛傳》,「后」宮等於「後」宮乎?1956年,中國簡化字出籠,「鬆」一律簡化成北語讀音之「松」。手上兒童讀物《每天一好詩》,廣西人民出版社《板橋詩詞擷英》,清代鄭燮《題畫竹石》,清一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明明是勁竹堅巖,關松樹什麼事?人家二百多年前,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
法國諺語:「通往地獄之路常是善意鋪成。」當初廢掉繁體字,搗鼓出一整套漢字簡化,或許真為了掃除文盲,便利工農兵識字?嗟嘆歷史恒作螺旋形上升,「前車覆而後車不誡」(漢.韓嬰)。數字「簡化運動」(Le mouvement simplicateur),2021年驚愕法蘭西。巴黎羅浮宮,Carnavalet博物館,簡單粗暴,滅掉古羅馬數目「世紀」館藏說明,改為阿拉伯數字。專收藏巴黎歷史文物的Carnavalet博物館女公關,振振有詞:「我們注意到參觀者花很少時間讀說明。」
而為了吸引高級行政人員、教師以外「人民群眾」,四年閉館期間流汗辛勤,槍斃古羅馬發明的數字。記者心水清,現場勘察:咦,十六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西班牙語版,憑什麼又保持了XVI、XVIII?
認為人民群眾必定見「鬆」受苦,見「松」歡喜,是六十多年前文字改革委員會諸公的井蛙之見罷?長年以來,法國拉丁學學者(latinister)、歷史學家,唇焦舌燥,力保拉丁文在中學大學的學習。豈能數典忘祖耶?全國古典語言教師聯合會主席,François Martin告訴大眾:
「學生們很喜歡小學時學羅馬數字,當作遊戲。」他們閱讀直到「三十」,極為輕鬆。學童沉浸於古希臘羅馬文化;富於教育性,神秘同時又輝煌。「停止戰車」協會的一位老師說:7至10歲小朋友,除了捧場玩死凱撒大帝的長壽連環圖Astérix與Obélix,又格外愛玩遍布羅馬數字的電子遊戲、卡通片集、電影。還有史泰龍Rocky I、II、III、IV、V呢!
羅馬數字表示遠古,有更複雜的字母系統。然而多見於紀念碑、教堂門楣。博物館根本用不上。羅馬數字愈少機會見,後代愈難掌握。好好一門學問就這樣丟了。嗚呼……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