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
香港地臥虎藏龍,街頭轉角遇猛人,真是城不在大,有港人則香。威靈頓街街邊一道幾米長的鐵門,內裏是數十方呎的圖書館——「先書後贏」,老闆是在廣告界有名的吳文芳(Willde)。這位崇洋福建仔,從晉江到廈門,從港島北角到多倫多;由英文只認得U和S的鄉下仔,到跨國廣告公司首位華人創意總監,但際遇再離奇也離不開一個書字。他親手搞一座小小的鐵皮屋圖書館,希望啟發年輕人在書本中找到自由的人生……
站在一排棗紅色鐵皮門外,記者東張西望尋找Willde,忽然鐵門「吖」一聲打開,幾乎被迎面痛擊。門前行人路很窄,出入時既要觀察有沒有車輛駛近,也要當心擋着路過的人,一踏進卻儼然進入另一世界,鐵門一關響鞍聲顯得很遙遠。
攝影師正在拍照,記者看四周的書籍,店裏播着搖滾樂,書架上有本滾石樂隊結他手Ronnie Wood的自傳,「你也喜歡滾石樂隊?」記者問。
他是福建人,11歲移居香港,追英文追得上氣不接下氣,幸好有搖滾樂這一把鑰匙。他和記者由As Tears Go By數到Gimme Shelter,數數吓唱了起來:「You do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這首歌節奏不強卻很有意義,勉勵人們不要向現實低頭,只要努力將來會修成正果。「Mick Jagger等人都70歲啦!還是能唱能跳的!」他讚賞地說。
現實往往不如人意,個人力量看似渺小,但人人都應像滾動的石頭,「石樁只要不斷滾動,它才不會長上青苔,這就是The Rolling Stones。」Willde認真地說,他這輩子也在滾動,而且愈滾愈大,創作了一個個經典廣告。也許是好漢不提當年勇,他不太願意談過去。
經典廣告
雖然Google一下便一目了然,但記者還是提提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包括《蘋果日報》創刊時亂箭射黎智英的畫面配上「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的口號,還有曾蔭權「我會做好呢份工」的競選口號,以及港鐵「話咁快就到」和「唔好意思」的廣告。
沒有香港這座自由的城市,就沒有今天的Willde。他小時候帶着「美帝」來港,「我就認識字母U同S,兒時在鄉下玩掟美軍遊戲,頭盔就寫這兩個字母。」從培僑小學到蘇浙公學,他英文一路都跟不上,轉到蘇浙用普通話教學,避開了英文的難關,看似幫他,其實害了他。
「我在內地負責持鮮花向烈士致敬,來到香港卻是籮底橙。英文差、廣東話不會講,但我明白早痛好過遲痛,高中考到金文泰就慘啦!老師容許我用普通話讀《背影》,全班以為我唱京劇,幾十人大笑,無地自容。」不過,尷尬才能令人解決問題。他在金文泰時英文才有進步,他第一張買的唱片是The Sound of Music,然後是披頭四……1971年,他帶着對美加的嚮往向爸爸提出留學請求,「我要他支付機票和第一年學費,其他生活費等自己搞掂。」他去費用最低的多倫多,當地經濟不景令他學會踏實。
「搖滾可以令一個人老實,自己覺得不好的不做,透過音樂令你學會不值得去騙人。Neil Young、Bob Dylan等都是真心去唱歌,搖滾給人innocency(天真)的感覺。」他說得誠懇。當然,上一輩覺得搖滾是邪惡的,他媽媽當年就千里去信提醒他別沾大麻。
近10多年世界變得勢利,認真做音樂的人少,卻多了造星的歌唱比賽。他痛恨物慾橫流的世界,幾年前開始迷上文字,出版過《所以我旅遊》等書,「香港的版本全是字,內地版卻相片較多。」這背後有Willde對當年《蘋果日報》的不滿。
「我希望肥佬黎(黎智英)別介意,我覺得《蘋果》當年拉低香港的文字水平,少字、多相、大標題,我後來乾脆不訂閱。」
環遊世界
Willde是停不下來的頑石,這家「先書後贏」圖書館,是今年1月1日的新玩法,卻也是無奈的堅持。「過去五六年我拍很多旅遊節目,在TVB和CCTV都有播,只是我不太喜歡宣傳。」記者一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廣告界名人,竟然不喜歡宣傳?
「我把上海房子賣了,夏威夷的地也賣了,再賣掉上環一部分辦公室。」他近6年自費拍旅遊片,緣於60歲時忽發奇想,「我當時想到自己瓜的時候,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於是就決心拍旅遊節目。」他形容自己是阿Q:「一定要提醒讀者別像我那樣蠢,因為連10%都賺不回來!」
雖然賠了不少錢,他好歹去過世界各地,到過內地不同城市宣傳。有趣的是,幾十年後回內地又遇上語言尷尬,這次是普通話講得不好,「我牛肉和豬肉都講得不好!」他太太也讓他癲,記者懷疑他太太是出名婚後從夫的福建人,結果並非如此。
「我和太太都屬於側側膊的人,覺得無所謂啦!」他很感恩太太默默支持。但談起女人與搖滾樂,卻儼然是天敵一般。記者說在家裏聽搖滾樂,總要被另一半投訴太大聲,他頻頻點頭說:「係啊!係啊!咩叫嘈喧巴閉?」
福建大男人都是寵出來的,比如重男輕女,但往往呵護備至下顯得保守。Willde直率地說:「我說這話估計福建社團不高興。很多福建人一輩子就留在北角,真的生於斯長於斯。我比較貪慕虛榮,小時候想將來無論如何也要去中環上班,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娶福建女人。」
花籃啟示
他在職場上是坐不住的人,再高的人工,他做一段時間就要換工作。從廣告公司創意總監,到自組拍攝廣告的公司,他看盡四川變臉的奇技。「我擔任創意總監時,1989年大女兒出生,醫院3層走廊放滿89個巨無霸花籃,醫生警告我太太,如此下去大家只會呼吸到二氧化碳。」
「1992年離開廣告公司成為廣告片導演,由過去給人家生意做,到想別人給你生意時。小女兒出生你猜有幾個花籃?8個。換句話說,90%的友誼因工作的轉變蒸發掉。」他哈哈笑稱自己很少朋友,這大概是國際大都會獨有的世態炎涼。
開一人圖書館像是另一個試驗,「我以前上班經過這個印刷店,一早想將來頂來做,剛好這次讓我承租下來。起初只是想如何處理幾十年來的廣告、設計、旅遊書籍,斷斤賣又捨不得,扔掉又太沒有良心,於是打算開店賣書。」好不容易準備出賣「朋友」,他又捨不得跟一眾「老友」告別。
這些書從他在加拿大讀設計開始買,可以說是整個人生的縮影。「如何經營一人圖書館呢?我還在思索。我不炒股,不投機取巧,明顯這個店不能做IPO。於是,我想如果有細路買不起這些很貴的書或舊雜誌,他們可以來租8至10個小時,在這片小天地得到知識。」
「先書後贏」在Willde和家人身上得到驗證,他畢業後資助妹妹去加拿大讀書,又跟對方約定到她畢業,也要供下一個弟妹去外國讀書。他大女兒從事氣候變遷的工作,小女兒則做設計;女兒都長大了,Willde這塊老頑石更加可以盡情滾動……
撰文:吳雄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