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26日

林盈吟 營養菌群

傳統中式飲食 有助健康

上至國家下至家庭,維持糧食的多樣性是捍衞個人(腸道微生態)健康的第一個要素。為了應付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迅速增長和食物需求的增加,當時有百年歷史的殖民地香港,從自給自足的農作社會轉向依賴進口農作物和牲畜市場。由市場驅動的食物供應鏈,使香港人的飲食習慣逐漸改變。

自十九世紀殖民時代開始,香港有着悠久的西化歷史,為了應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快速增長和日益增大的糧食需求,香港從自給自足的農作社會轉向依賴高達90%進口的農作物和牲畜。此外,本地種植的蔬菜供應量基本上已降至最低(現約兩成),以使土地用於城市發展。這種由市場驅動主導的食物供應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香港人的飲食習慣及健康。

飲食西化 全球現象

由於新鮮農產品全年供應,導致許多市民難以分辨時令的「當造」蔬果;蔬果的營養價值會隨地方季節轉換而發生變化,故當造蔬果更符合本土居民自身發展的平衡。加上營養知識和意識欠缺,包括對各種整全食物(whole foods)、營養多樣性及均衡飲食的認識不足,因此港人難以保留傳統的飲食習慣。

話雖如此,750萬人口依靠來自其他國家的糧食供應,而這個供應系統支持着每483人就有一家餐廳的比例,促使香港成為更勝美國紐約、食物供應密度最高、享負盛名的「美食天堂」,為本地人提供世界美食。

然而,飲食習慣微妙而持續地西化似乎對港人造成影響,緊隨着的是健康下降。進食5份或以上水果和蔬菜的港人在20年內下跌2.8%,而2019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後,又更進一步下跌,食用加工肉類的頻率同時增加了3.1%。截至2015年,15至84歲的香港人口中,有一半超重或肥胖。自2008年以來,癌症發病率都呈上升趨勢,2018年更創下歷史新高。糖尿病發病率則在20年內從3.8%增加到5.5%。在過去30年,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從4.7%增加到6.4%。或許,回歸傳統的飲食習慣有利於港人的健康。

飲食模式和營養素不斷地塑造和重建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其中分別有助於引發或預防大腸癌(CRC)。降低CRC風險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透過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多樣化飲食,恢復腸道內有益的微生物群,以往提到,這些微生物群可增強腸道對致病菌的屏障,增加腸道活動,並降低炎症的產生。

地中海飲食雖屬西式,但由於保持着傳統希臘飲食的模式,有別於本文提到的西化飲食(高脂、高醣、高加工食品、低蔬果)。有趣的是,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令芳教授等人20年前在4個城市:三藩市、悉尼、香港及番禺,用地中海飲食評分(MDS)評估後下定論得出,華人與希臘人口雖文化獨特、食材不同,但飲食習慣是相容的。換句話說,傳統的中國飲食習慣媲美地中海飲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中的描述,表明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的保存多見於中國農村地區,即取得高評分的80%實驗人口居住於中國廣州一帶。相反,香港的年輕一代和男性,分別取得較低的評分。

藥食同源 預防疾病

然而,在文化、社會和個人經歷的影響下,人們習慣地做出各種與飲食相關的決定。在體驗各類飲食趨勢的同時,也不忘回想起傳統的飲食如何因應季節性、氣候變化,並納入藥材,以達到各「元素」的平衡;而「元素」是食物的特性,有助傳統中醫平衡個人體質。這種根深柢固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繼而轉化為每一道菜跟每一碗湯,通常由一個主要成份結合與其他食物素材,帶出色(外觀)、香、味(質地)俱全的菜。

以下是廣東人飲食習慣的基本要素:

1.季節性:旺季中的農產品、肉類和海鮮在新鮮度和品質高峰期從冬季到夏季變化不一。

2.香料:傳統的廣州菜強調口味要平衡、不油膩,因此,香料使用適量,以避免掩蓋主要成份的新鮮度和口味。

3.多元的食品處理和烹飪技術:

a.根據食材的質地與相應的刀法加工處理,加強味蕾上複雜的感覺,提高對食物的滿意度。

b.蒸、炒的烹飪法因為方便和快速,最受歡迎。

4.中藥:傳統中醫認為,食物和藥材實際上來自相同的源頭,區別在於屬性、用法和應當性。食物通常具有較溫和的屬性,因此應作為營養的主要來源和作為疾病預防的飲食治療。相反,藥物具有較強或很強的屬性,因此,應用於疾病治療,並根據個人的健康情況加以調整或停止使用。醫食同源的例子有棗、西瓜、蓮根、蜂蜜、生薑。

5.分享:與朋友家人一起共用餐點。

考慮到全球生活飲食西化,許多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是促進多樣化的飲食模式,以加強腸道健康,這與腸道微生物群密切相關。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經說過,「所有疾病都是從腸道開始的」。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對於許多疾病來說,數以萬億的微生物生活在我們的皮膚和體內,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

儘管微生物群和癌症之間因果關係尚未明確,畢竟沒有一種食物能夠一手預防炎症,而是依靠多樣化的食物攝取達到的協同效應。根據膳食指南,改善宿主的整體抗炎前景,通過創造平衡的微生物群落環境,提高培育健康腸道的成功率。希望隨着進一步的研究,了解多軸微生物─飲食─宿主相互作用,我們能滙出以微生物驅動的飲食推薦,以優化腸道微生物態的生長和平衡,降低腸道疾病風險。

撰文 : 林盈吟_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營養師

 

[信健康] 藥食同源防疾病,專業貼士要留神!【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