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19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同志傳道人何萬寶 積極打破社會對宗教保守印象

當世界各地的同志平權成為大趨勢,不少地方都落實同性婚姻合法化,香港仍停滯不前,連針對性傾向的反歧視條例都無法通過,而本地反對聲音中,很多來自宗教人士。作為少有公開同志身份的基督教傳道人,何萬寶(Jason)一直很想打破社會對基督教就是「保守」的印象。

今天自信而積極的他,曾因性向被信賴多年的教會壓迫和驅逐,為此消沉不已。因此在傳道以外,他也參與性小眾平權運動、為其他範疇的不公發聲、關顧社區中其他弱勢團體等。他希望讓人了解,就算有宗教信仰也不一定會反同、不問世事、保守,而是承受巨大壓迫仍能堅持信念,真誠地活出自己、關心公義。

Jason出生在數代人都是基督徒的家庭,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爺年代,當時住在深圳小村落的太爺喜歡上同村女孩,欲娶她為妻,對方父母是基督徒,要求他先信教才肯嫁女,就這樣受了洗。雖然為愛情入教,其後太爺也成為熱心的信徒,家中有果園賺得一點錢,就在村中興建了一座教堂,將信仰更為推廣。

Jason的爺爺也是虔誠基督徒,就算遭遇文革也不放棄信仰,當時他因為信奉「西方產物」被批鬥,更被誣陷為間諜而被拘捕,但在獄中他仍不願屈服,Jason的父親當時已經偷渡來港,為了營救親人,特地寄一些有毛澤東封面的雜誌回去,表達忠誠,最後Jason爺爺被釋放。

堅守性向被驅逐

經歷過文革,父親雖然仍信奉基督教,但熱情退卻,已沒有返教會,家中也沒有做任何儀式,Jason要到中學時,遇到逐家拍門傳道的基督徒,才開始感興趣,從中五開始固定回教會。但決定信基督教時,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同性戀者。

「我到中二三已肯定自己性取向,但中三接觸教會後,也開始有掙扎,因為教會立場鮮明,覺得同性戀是罪。」返教會一兩次,他就跟教會一些高層人員傾訴,對方跟他說:「當你愈來愈屬靈後就會有所改變。」他對此深信不疑,覺得虔誠能令這種「不正常」變回「正常」。

教會內經常討論家庭、年輕人、性等議題,不斷詮釋「同性戀是羞恥」等理念,也常提及「同性戀是精神病」,無視相關病理定義早已被剔除的事實。他也照單全收,努力嘗試跟從,更一心以侍奉教會為人生目標,修讀翻譯文憑,期望他日可以幫忙翻譯美國基地傳來香港的資訊。

然而本能的性衝動無法禁止,忍不住時,他就偷偷購買同志寫真集回家自瀆,完事後覺得很罪疚羞恥,馬上把書扔掉,禱告懺悔,不敢告訴人。

有次他喜歡了一個弟兄,忍不住表白,然後覺得很內疚,主動跟牧師坦白,他立刻被暫停教會工作,更獲安排一個傳道人專門跟他解釋經文,糾正思想,他也努力嘗試跟教會一個女孩子「拍拖」,但兩人一直沒有身體接觸,只是通電話寫信,愛戀似有還無。隨後他和一個男同事相戀,兩人發生性關係後,他才明白自己對女人毫無慾望。Jason決定不再隱瞞,坦承並堅守自己的性向,因此被逐出教會。「那感覺很複雜,一方面我覺得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罪的,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在信仰上是有罪的,我是不被上帝和教會喜歡的,但我只是想真誠過活,不去說謊。」

被逐後,他仍渴望接觸信仰,忍不住又回到原來的教會聽道,但按照規定,全個教會的教友都不可以和他說話,私下也不能交流,縱然彼此認識數年,有一定情誼,在街上碰見也要假裝陌生人。那種氣氛讓他覺得很難受,「很不開心,但好像別無選擇。」最後他也忍受不住排斥氣氛而放棄。

大衞疑似雙性戀

此後他沒有返教會8年,一直悶悶不樂,為自己的「不正常」性向愧疚,偶然修到同志文學一門課,頓時大受啟發。「原來同志的關係和情感,其實是和一般的直人一樣的,開始接受自己的身份。」但「不被神喜歡」這個概念,仍影響着他。

在多位同志朋友介紹下,他發現本地原來也有對同志友善的教會,半信半疑下,就去了基恩之家聽道,那時是2007年。在教會中不少神學家和傳道人都是異性戀者,但他們都不會以「不正常」來看待其他性別和性傾向的人。

他在不同小組討論中,慢慢解開過往的心結,「教會常引述的六七節『恐同』經文,原來未必如此詮釋。其實看《聖經》需要了解其上文下理,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

他解釋,在撰寫《聖經》的年代,很多現代觀念都未出現,例如沒有「同性戀」這個概念,更遑論批判,涉及同性性關係批評的,可能只是針對異教崇拜。例如羅馬年代有透過與廟妓性交討好神明的儀式,而這些廟妓都是男人,《聖經》只是反對這一個習俗,又或者批判罪惡之城的人的行為,並非針對同性性關係,而是有錢人對窮人、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性暴力和性剝削。

而某些關係,在今天看來也很近似同性愛戀,例如大衞和約拿單惺惺相惜的親密情誼,「大衞更跟約拿單說,我對你的愛情比起對女人的更強烈,好像是個雙性戀者。當然這都只是今天的詮釋。」

除此以外,《舊約聖經》也有不少對女性、小童、殘疾人士的歧視想法,例如婚姻在今天是兩情相悅關係的昇華,但當年卻被認為是為了生育和發洩性慾,「舊約有經文說,男人如果忍不住情慾,應該趕快找女人結婚。」如果按字面照單全收,都是很有問題。「《聖經》並非等於神。任何的文本,都有它當時社會環境的限制,包含某種階級觀念,未必符合現代對社會公義的概念。」

同志身份非詛咒

打開了過去心結後,他更熱切投身信仰中,更開始積極參與同志平權運動,並關注其他範疇的社會不公事件。因為社會對同志的壓迫,都是在一個更大的父權脈絡中進行,當社會崇拜武力與權威,受壓的就不只是同志,還有許多其他處於弱勢的人。「我慢慢明白,原來同志身份並非詛咒,而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讓我明白《聖經》有很多不同的詮釋角度,也覺察到更多與公義有關的問題。」

他表示,自己並非否定過去的信仰傳統,只是用一種更認真的角度研究背後的生成,再思考如何落實於當下社會。「信仰就是應該讓人變得更有力量,去建立一個更公平、友愛、自由的社會,而不是繼續強化這種父權文化。」

他對信仰的理解也獲教會牧師肯定,不時讓他上台講道,後來更邀他受訓成為傳道人。本地公開同志身份的傳道人極罕有,天主教對同志的態度保守,最近梵蒂岡更公開表明不祝福同性婚姻。基督教同樣保守,Jason指出,一些基督教牧師其實是同志,但礙於壓力一直隱瞞,只有本地少數同志友善的教會容許傳道人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由於他們無法得到其他教會認同,都是自行按立傳道人。

他指出,在教會的認同文化中,不少同志信徒都有創傷經歷,「有些是『硬着陸』,就如我一樣,直接坦白自己是同志,然後被逐離。」他們一直信任教會是個充滿愛和包容的場所,和教友建立如家人親密的關係,但一旦坦白自己的身份,所有聯繫就瞬間斷絕,如失去一切,有些人無法承受打擊而患上抑鬱。

在他加入教會後,曾幫過不少有創傷的同志重新認識信仰,也重新接納自己。他強調,自己的教會不會告訴他們什麼是對和錯,也不會如權威般要他們遵守,而是舉辦很多小組與他們深入傾談,幫對方釋懷和成長。「我們只是同行者,信仰應該是一個互動過程。」

回望過去,無論受過多少壓力,他都沒有放棄,堅持站出來為信念、為平權和公義發聲,都是因為有信仰在支撐自己。「基督教就是一個在災難裏面生存的信仰,從耶穌的死、到早期用地下教會傳播了幾世紀,基督徒不斷被迫害、燒死、跟野獸鬥死,更讓我明白,作為基督徒,更應該在逆境中成為亮光。正如在二戰中,許多基督徒都協助拯救猶太人,在苦難中,在亂世中,基督徒更應該發揮作用,成為逆流而上的力量,而不是遇到難處就放棄迴避,跟權威妥協。」

 

何萬寶小檔案

英文名:Jason

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香港大學英語教育博士

職銜: 基恩之家傳道人、香港科技大學講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