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中文大學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至今剛好半個世紀。文物館致力於中國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覽,將源遠流長的中國藝術、人文精神、文化遺產介紹予大學成員及公眾,並以館藏及惠借文物精品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及推廣交流。為慶祝2021辛丑牛年暨文物館50周年金禧館慶,文物館現正舉辦一系列館藏文物精品展。
中大文物館一系列展覽包括「辛丑說牛」(至5月31日)、「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文物館藏品)」(第一期至5月16日),以及「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至5月)。同時,文物館亦舉辦多場網上講座,邀請專家講解廣東書畫與文化,並在網站及社交平台上開放免費網上學習資源與活動,讓大家在疫情期間安在家中接觸更多文藝資訊,增進知識。
賞牛文物
眾所周知,2021年歲次辛丑,為十二生肖中的牛年。「辛丑說牛」展覽精選文物館藏12件與牛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及陶瓷等,展示古代牛的文化。
牛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尊崇,不僅是主要的祭祀品及肉食來源,也是牽車、耕田的重要力畜。除此之外,牛骨可用以占卜、製膠;而牛皮、角等均可製器,功用頗多。以牛為部首組成的漢字亦表達了形形色色的含義,構成了語言的基礎。在古代文學藝術中,更不乏詠牛、繪牛、以牛為喻、擬人等等,展現出豐富的人文內涵。
廣東文化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展覽是今次館慶系列活動的頭炮,展品選自歷年入藏精品,是一次從靜水流深至廣納百川的回溯與重塑的歷程,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廣東文化精英的思想源流與藝術、文化及歷史的關係,從中可見先賢們為實踐經世致用,爭取在全國知識界佔一席位所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熱誠。是次展覽將展出陳獻章、林良、張穆、陳恭尹等明清名家書畫約130件,分兩期於2021年春季及秋季展出。此外,展覽策展人何碧琪博士撰寫的同名展覽圖錄會於3月出版,展示深入淺出的專題文章及展品圖片。
陶瓷精品
「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歷代陶瓷文物館藏,展現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陶瓷在中國擁有久遠的歷史,其製作技術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社會不同消費群體的密切互動,反映着古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唐宋以降,陶瓷成為商品並大量出口,進一步參與世界經濟與文化的演進,成為了解中國乃至全球歷史必不可少的文化遺產。
以上展覽免費入場。因應疫情,中大文物館將有限度開放,訪客須提前預約參觀時段,詳情請瀏覽中大文物館網頁(www.artmuseum.cuhk.edu.hk/zh/visit/opening/)。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何謂懶惰眼?探討弱視成因與治療 |
上一篇: | 原創力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