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19日

林艷虹 訪談錄

草根變醫院掌舵人 陸志聰醫人也醫系統文化

疫情下醫護人員發揮專業精神,應對大幅增加的服務需求,自然也會期望得到管理層多一點關心和支持。

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擔任醫院行政工作30年,認為醫院內每位員工的意見對提升病人照顧質素有着重要影響。

出身草根的他,以笑容及親和力營造融洽氣氛。「以前醫人,現在醫系統文化。」投身行政前,他做了4年臨床工作,由診療病人到照顧一間醫院、一個地區甚至全港病人,無論沙士或新冠肺炎疫情,他都帶領多間醫院防止病毒傳播,去年底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20年「傑出醫科校友獎」榮譽。

熟悉陸志聰的人都知道他喜歡「食好嘢」,訪問開始,他提起佐敦炒蛋著名的食店重開堂食服務,難掩興奮之情。「我對飲食有要求,與性格有關,有些人說是認真,也有人覺得奄尖、要求高、完美主義者。在廣華醫院任職時,有位同事幫我起花名『奄尖大少』,哈哈。愈是高級,就會有一堆花名。」

陸志聰面上總掛着招牌笑容,他很重視與病人、同事間的交流,譬如去年至今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期間,每星期舉行員工大會。「知道有同事怕連累家人不敢回家,或因追更不想奔波,索性在醫院留宿。我們對床褥、枕頭有要求,提供不同軟硬度讓同事選擇。認同的人說窩心,但有人認為奄尖麻煩。」

在醫院做行政幾十年,他笑言由起初介意別人看法,到現在已不太在意。「我做事以病人和家屬、同事為出發點,專注解決問題,以做對事情為原則。正如我們常說醫病,其實是醫病人!」

入讀名校飽受衝擊

在香港做醫生,必經服務公立醫院階段,他認為透過了解病人日常生活和文化背景,作為一個好醫生是有需要的。「舉例,教糖尿病人小心飲食,如何準確將每天卡路里和糖份數字告知他們?我們讀書教的是gram(克),公屋阿婆平日買菜用両計算,未必理解。另外建議病人的復康運動,在他們家和工作環境能否做到呢?很多細微事情,醫生不能靠死讀書,要很有心令服務更貼地。」

這顆心也許與他的草根出身有關,童年居於牛頭角花園大廈,有3個妹妹。父親是精工錶技工,小時候最大娛樂是跟爸爸到大球場睇波。「當年精工足球隊好勁,本地球賽一票難求,因為爸爸工作緣故而有免費球票,身邊朋友好羨慕。」

媽媽是家庭主婦,會在家做散工,將玩具加工,幫補家計。「以前牛頭角多工廠,小學時我幫手做包裝、剪『絮口』和塗顏料,做得最多是唐老鴨、米奇老鼠。」

他小學成績好,五年級時爺爺要他轉讀較佳學校,成績頓時一落千丈。有天英文老師在班上點名說他R和S發音不準,原意是鼓勵他,卻令他的弱小心靈受傷。

由於父母不諳英文,他唯有努力惡補,發奮考入拔萃男書院,卻又迎來人生兩大衝擊。「男拔萃使用全英語授課,中一共4班,其中兩班是男拔萃小學直升,我來自牛頭角的中文小學,結果英文看不明、聽不明,全級160人,英文考130幾名。」

學術成績可以將勤補拙,然而校長鼓勵學生多參加不同課外活動,別死讀書,陸志聰卻發現自己見識和興趣比人少。「譬如學校游泳課,第一堂游蛙式,外籍老師問有沒有人不懂,我不敢舉手。於是老師簡單說了幾次pull、band、forward、still 4個動作,就叫學生游,只有我不敢問亦不敢落水。當時有少少自卑,慶幸不用考游泳。後來有親戚教了兩三次,始終姿勢學不好,至今是一個遺憾。」

經過艱苦努力,他最終考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為中大首批60位醫科生之一,1986年畢業後先投身精神科,見過病人看診後跳樓輕生,也有原本事業家庭美滿的男士,因患病遭社會歧視。「甚至有病人因我不給安眠藥,取刀出來恫嚇,我年輕不怕死,和他辯論。這段日子影響我的人生觀,不停反思將來如何為病人和家人做多點事。」

後來加入婦產科,不分晝夜留守產房,為每個媽媽迎接新生命那種喜悅,至今難忘。工作固然開心,但他想到人生路向:「難道到60歲都在接生?」發現志不在此,於是準備轉作私家醫生,並向當時伊利沙伯醫院的上司表達心願。無奈適逢八九民運,香港經濟步入衰退,令他放棄當私家醫生念頭。當時上司認為他適合當行政,鼓勵他嘗試,結果由1990年做到今天。

回顧人生最大挑戰

要數人生最大挑戰,必然是他當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院長時,遇上2003年沙士。「當年壓力與現在無法比較,一來沒有今天累積的豐富經驗,二來面對一個未知的病,而且會致命,1755人確診,299人死亡,致命率近五分一,令人措手不及。」

他管理的廣華醫院接收了廣州來的沙士源頭病人,其後那名病人的親友陸續受感染入院,到全港疫情爆發,見證病人離世、同事染疫,物資不足,最緊張時期,口罩存貨只可應付24小時,為他帶來沉重壓力。

「十幾年前未有KOL,當時是由鄭經翰、黃毓民為民間發聲,投訴醫護人員口罩不足。為了令同事放心,我承諾無口罩就來問我,必定找到給他,並公開個人手提電話,以及安排保護衣物大使,讓同事直接聯絡他們,解決保護衣物供應問題。而黃大仙醫院本身提供長者療養服務,後期也接收沙士康復中病人,我要一星期內規劃病房、遷移病人、培訓職員等統籌工作。」

致電小巴公司投訴

作為醫院掌舵人,他最大任務是穩定軍心,提升士氣,因此花最多時間走入病房,了解同事需要。「如果不走入前線,只叫員工寫信、電郵、親自找我,誰會做?」

他堅持宗旨是不能阻礙同事工作,其次嚴守規矩,病房前總有人看守,確保同事戴好口罩,穿好保護衣物才能進入,院長也無特權。他聽過不少同事心聲:「當時醫護人員被人嚴重歧視,怕回家傳染家人,租屋又被人拒絕,甚至有小巴飛站不停醫院。」

於是,他致電小巴公司投訴,表達不滿。「投訴有用,雖然司機臉色控制不到,但至少肯回到醫院接載。」其後他借調到瑪嘉烈醫院,負責管理深切治療部(ICU)。「當年瑪嘉烈ICU由一個變成4個,成為沙士重症區,無人清理垃圾、很多保護物資紛紛送了過來,變相囤積過多,其他醫院不夠,許多問題是報告看不到,要親身到現場才知道,可說是從世紀疫症中成長。」

他曾出任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及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現擔任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兼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黃竹坑醫院及長洲醫院的行政總監,合共管理5000多人。

許多醫生請教陸志聰,由臨床轉為行政管理有什麼建議。他認為每個人總會找到讓自己有衝勁的事,職業生涯改變航道前,考慮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

「做臨牀醫生,面對只是眼前人,接生BB或病人出院,獲對方感謝,滿足感是即時和直接。當然失敗也是即時,手術做得不好,雖未至於《妙手仁心》蹲在手術室走廊的樣子,但失落心情是一樣。然而,做醫生可以計算到每天醫治病人數目,不過成為行政管理人員,多數開會、寫報告,不是人人喜歡,而且今天的決定,需要三五七年才見成效,甚至成功時亦不確定是否與自己工作相關,收成回饋期很慢,起初我要一兩年時間適應。」

在聯合醫院,他成功建立一套文化:「視病人如至親」,由病人推及同事和社區,他一直保持這個信念。由醫病人到醫系統文化,致力發展軟件和硬件,他與醫療團隊合作發展及改善病人服務、危機管理和監督大型醫院建築項目,包括成功落實瑪麗醫院的重建。

「你的記者行家曾經笑說,邊間醫院需要重建、起大樓和新醫院就搵我,哈哈。發展要長遠規劃進行的,除了滿足市民需要,醫院70%是專業人士,他們追求卓越,不長遠發展又怎能配合?」

今年10月陸志聰便「登六」,11月退休,現時繼續領軍抗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去年底頒予他2020年「傑出醫科校友獎」榮譽,正是對他成就的肯定。

 

 

陸志聰小檔案

年齡:59歲

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

興趣:飲食、跑步、聽音樂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