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14日

顧小培 康和健

科學歸納法

什麼是「迷信」?根據字典,迷信泛指「缺少科學論證基礎」的信仰,尤其是對神仙鬼怪的盲目畏懼與崇拜。但「迷信」一詞並不一定用於超自然的事物,也可以拿來描寫一些「欠缺事實基礎」的信念,例如說:「不能迷信權威,因為權威並不等於真理。」一般的理解是,「迷信」與「理性」是對立的。

然則心理學家認為,迷信是人類演化中衍生出來的正常現象。「迷信」不一定會帶來「做壞事」。無論是根據事實判斷,還是靠迷信,做出來的結果只須是合乎情理就會是正面的。有時,認知上的偏誤,可能更有助於人類採取正確態度、行為及取向。宗教正是一個好例子。不少宗教往往流於虛妄偏執,故意地對理性視若無睹,鼓吹迷信,更以這種「能保持堅信」的態度為美德。

但是,科學觀點是否必然「破除迷信」?表面看來像是,其實未必盡然。對科學假設深信不疑,甚或對事物不加考證,堅持某一些自以為屬「必然性」的結論,也可說是一種「迷信」。只不過,持這種態度的人,並非對神仙鬼怪投誠拜服,而只是服膺於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根深柢固的權威理論而已。

反過來說,怎樣才算是合乎「科學」?我們不妨從哲學的歷史演進,看一看這個問題。一般人的說法是,科學基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歸納」之道。這可以從十六世紀的英國科學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說起。

培根可能是最先倡議歸納法的人;雖然他所倡議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之後尚經過了不少後人的修正,再加以改善、增值,細緻闡釋及繁衍引伸。

大體上,科學的路最初是以下述的步伐走出來的。科學家先是針對標的物,很仔細地觀察、記錄和計算,同時也千方百計地進行實驗。可說科學家是憑多方面實驗,在知識的「前衞」之處,有序地將其局限伸展開去。換言之,他用小心地管控的實驗方法,把自己從「無知」的範疇,推向「知識」的新領域。途中,他把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以供傳承和傳播;俾使他及同路人能逐漸將知識集合積聚,成為一整套有序及可靠的訊息,供大家共同分享;再而取之作為踏腳石,繼續建設上去。過程中,科學家將一個又一個同樣性質、關係或類型,取之作為規律或模式的假設。逐漸浮現的假設繼而被證實無訛,成為進一步的結論。凡此種種,我們稱之為「歸納」(induction)之法。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