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李克強總理在年中提倡的「地攤經濟」,一度在全國火紅遍地開花,但不久又被壓下來,尤其是在北京,據說是有損大國形象。
可是在經濟下滑,很多人都要下崗, 生計找不到出路下,有傳准許有限度恢復擺賣,算是順應一下民意。講真的,如果生活有保障,人人有工作的話,誰會喜歡日曬雨淋,在路邊吃灰塵,擺檔賣點雜貨、食物、衣服呢?
講到擺地攤,班哥亦有發言權,當年先父來港謀生,就是在廟街靠做流動小販賣點雜貨賺錢養家,檔口還是要「朝行晚拆」那種,最後得政府認可發給流動小販牌照,才有固定地方擺賣。班哥10歲左右時,在老家試過擺地攤,於市集售賣用來捲煙用的玉扣紙,賺取微利,幫補家計, 說來差不多是一個甲子前的往事了,真是往事如煙。
現代版《清明上河圖》
廟街的地攤經濟,在八九十年代曾風光一時,有平民夜總會之稱,是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有唱粵曲、算命、賣武、賣鐵打藥酒、翻版影帶、工藝品、二手錶、服裝、雜貨、布料等,最出位當然是街口那幾家大牌檔,炒田螺、東風螺、白灼瀨尿蝦、炒肉蟹,各式小炒,風味獨特,吸引了不少本地和中外遊客,成為一道亮麗的平民風情畫。
日前和在廟街擺檔的老何品茗,他向班哥大吐苦水,他和其他檔主一樣,這檔小生意做不下去了,打算把牌照交回政府,去做保安員謀生,認為這樣生活更有保障。廟街的式微,當然和目前的疫情有關,但最致命的是如今網購太方便了,又夠便宜,這和深圳羅湖商業城的命運一樣,曾經風光無限,如今一樣門堪羅雀。要保育廟街的地攤經濟,唯一可行是效法台灣的夜市做法,主題放在食的方面,劃一專做街頭小食和把先前蝕到入肉的美食車,再融入榕樹頭這片區域,這樣或有一線生機。另外,持有賣乾貨牌照的檔口可轉賣食物,再加入各種街頭小食。可是這又涉及很多市政衞生和防火問題。當局會否容許商販這樣做?或在這疫情失業率高企下,靈活一下,紓下民困,激活一下本地地攤經濟的2.0版本,功德無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藍營太不爭氣了 |
上一篇: | 秘製「和牛腹肉封門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