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27日

林艷虹 訪談錄

幼師轉行做禮儀師 林浩茵細說感動故事

死亡從來是華人社會忌諱的事,但林浩茵(Regina)百無禁忌,由本來每天手抱0到兩歲嬰幼兒、照顧他們學習成長的幼稚園老師,搖身一變成為陪伴逝者走畢生命旅程的殯葬禮儀師,日日穿梭紅磡長生店林立的街道,替客人籌辦喪禮,甚至親手為先人潔身、換衣服、化妝。

「第一次接觸遺體是最緊張的」,起初沒有經驗的她跟着同事一起為年輕先人潔身、化妝,穿好衣物,掃平掃順,輕聲說:「希望你帶着家人、朋友的祝福去到更好的地方,一路好走。」一轉身她就忍不住哭出來。

另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是先人在外國離世,因為疫情關係,家人不能飛往外國見最後一面,再見已是冰冷軀體。「他們很傷心,明明上次碰面時身體健康,忽然收到死訊,非常黯然。」

林浩茵自問感情豐富,看過以殯儀業為題材的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常在我心》,邊看邊流淚,更何況要面對死亡。在難過的環境工作,她坦言有時較為感觸,需要長時間處理情緒。「特別是遇到年輕先人,感覺人生匆匆,走得那麼突然,連身邊人都未有心理準備。」

工作日久,她漸漸懂得將悲傷轉化成正面能量。「生命有時很短暫,因此提醒自己和身邊人珍惜生命、珍惜現時所擁有的一切,包括健康、家庭、工作,趁活着就要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值得的事,多與家人見面。如果每天活得不開心,不如調節心情,靜下來再想清楚前路,想過怎樣的人生。」

 

40歲才有機會入行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多年,她很喜歡小朋友,之所以想加入殯葬業,源自10多年前對殯儀行業的好奇,她曾跟身邊朋友透露想入行,可惜一直遇不到機會。

許多長生店都是家族生意,一代傳一代,殯儀師也多要靠熟人介紹才有機會入行學師,即使坊間有相關課程,不代表完成後可成功入行。直至某天她看到永福殯儀第三代傳人羅偉立的訪問,從報道得知對方計劃招攬生力軍加入,令行內更有生氣,讓她重燃加入殯葬業的希望。

於是林浩茵上網打聽,看看有沒有人認識羅偉立,結果讓她找到他的聯絡方法,自薦做殯儀師,獲得約見。「所謂見工,主要是傾偈。」會面後幾天,羅偉立邀她到殯儀館觀看運作情況,她自問毫不害怕,難得遇到這份適合自己又有意義的工作,便先以兼職形式嘗試。

「當時每逢學校假期便去進修,那時沒有接觸遺體,只是從旁學習、觀察,用筆記錄工作流程細節,以及測試自己是否接受到,因為老闆說有些人可能會驚,或者身體感到不適,未必勝任。」

由於照顧0至兩歲的嬰幼兒多年,她發現身體開始出現毛病,要看中醫針灸。「始終年紀漸大,每天抱得多BB會導致雙手和腰部勞損。辭職時好唔捨得,因為幼稚園工作很辛苦,但是開心。父母支持我的決定,認為趁仍然年輕,不如嘗試其他行業。」

今年踏入四字頭的她坦率地說:「不要害怕來到某個年紀,因為學嘢學得慢而害怕轉行。無論任何歲數,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在另一份感興趣的工作找到快樂、滿足感,別人是會見到你的努力和熱誠。」

老闆羅偉立比她年輕10多歲,她形容對方是一個好老師。「老闆很細心,他會循序漸進教人。首先帶你睇儀式,再介紹每個程序細節及背後意思,最後才讓你接觸先人。原來中國人有既定傳統,儀式安排、花牌擺放等每項細節絕不能錯。當然也有靈活地方,譬如傳統中式素服白衫白褲白鞋再披麻衣。有人問換成黑色可以嗎?都得。」

眼淚不可滴到先人

當幼師累積的經驗,讓林浩茵善於與人溝通,令家屬安心和放心。有時她看見家屬眉宇間流露憂傷,會主動關心對方,又會了解先人過去、喜好和習慣,提供貼心服務,例如問一句:「先人有沒有喜歡或常用的物品?需不需要陪葬或放於骨灰龕內?」

她指一些布料如毛巾、公仔是可以陪葬的,有些東西可燃的話也可火葬。「曾經有家屬要求將先人心愛的書籍、細小銀包進行火葬。」

她日常工作主要是接觸客人、辦理喪禮手續申請死亡證、預約火葬場和殯儀館、負責所有活動所需物資等。訪問當日,她熟練地帶記者、攝影師穿梭紅磡一帶的長生店,分享在哪裏揀花、哪裏買紙紮用品等,她更隨手拿起一張迷你紙紮按摩椅,讓記者看看時下紙紮用品有多新潮。沿途巧遇友人,她百無禁忌地拿着「按摩椅」與友人擁抱。

她笑說,很多朋友知道她從事這個行業都沒有忌諱。「外界都好奇,究竟有無遇過靈異事,其實全世界都有靈異故事和節目,不是殯儀業特別多。反而我覺得出入殯儀館有種安心感覺,因為你是服務先人,而且先人已有人打齋、超渡靈魂,到達想去安息的地方,而不是遊魂野鬼,所以根本沒什麼可怕。」

雖然她沒經歷鬼怪事,但工作上也有些需要注意事項。「例如我們拍照記錄時,師父提醒不能拍攝先人樣貌,亦盡量別影遺體。其次,羅老闆亦提醒我們,就算多傷心,千萬不要滴眼淚到先人身上。」

她也有自己一套做法:「當要一對一為先人化妝時,由於要相處半小時到45分鐘,我多數會同先人講,今日我係來幫你、為你化妝和更衣的人,你放心,我會將你最靚一面呈現畀愛你的人睇,作最後道別。」

接走「在家離世」遺體

她說自己不怕面對遺體,而身體不會感到不適、能調整心態都是入行基本條件。「記得第一次入殮房嗅到屍體味道,便告訴自己需要時間適應,不會接受不到。遇過最濃烈味道一次是在殮房的一對年長夫婦,他們在老人院離世,要同時處理。」

氣味對她而言是小問題,因為一旦投入工作模式、忙碌之際就不會感覺氣味存在。另外人脈廣,已經可以勝任。她第一單就是接好友的生意,對方祖母去世,他是長孫,所以有話事權,因而找她幫助安排喪事。

「猶如保險,會找相熟可靠朋友買保單,唯一分別是,我們這個行業不能cold call,不會問人要不要這個服務?所以好難sell自己、派卡片給人,只有客人主動找我們。朋友多而知道你從事這行,有需要自然找你。如果性格內向、不擅與人傾談、朋友圈子細,或許不適合。」她回憶說,當時友人祖母已年屆98歲,全家早有心理準備。

她又想起另一個過百歲婆婆的故事,「婆婆有長期病患,家人選擇申請『在家離世』,原來只要家中有足夠醫療器材和空間,是可以容許病人回家,定期有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上門跟進病人的治療。」

後來婆婆離世,由醫生發出死亡證明。林浩茵和同事負責上門接走遺體,她十分感觸。「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服務,如果家中有親人遇有同樣情況,而家庭環境容許的話,患者最後一程在家總好過在醫院,特別是長者,能夠晚年在熟悉環境、舒服安詳地離去……」

林浩茵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有些身處外國的人來不到香港出席親人的告別儀式,很多喪禮變成細規模,形式也較以往多樣化。「以前很少在靈堂錄影播片、進行Zoom實時直播。有些家屬會自備腳架,直播過程給外國親人看,亦有些家屬收到外國親戚錄製短片,安排在靈堂播放,變相我們要靈活準備所有器材。甚至見過喪禮上有攝影團隊、專業司儀,是客人自己請的,辦喪禮猶如婚禮一樣。」

幾年前林浩茵的公司花費100萬元從日本引入有古董車外表的西式靈車,同時引入新科技,聘請技術人員去到靈堂拍下全景照,讓客人透過手機或戴上VR視鏡360度看清楚靈堂環境。「這個技術反應不錯,特別方便老人家,不用舟車勞頓親到現場,就看到室內裝飾、座位等。」

林浩茵本身打扮樸素,不愛化妝,衣着顏色離不開黑白灰和淨色。不過她的興趣就非常廣泛,行山、游泳、閱讀、話劇樣樣愛,而天生一把洪亮聲音,不但會哄小孩,還演過不少兒童劇,可是疫情關係,亦少了演出。

談到自己身後事,她表示已有構思:「我份人很簡單,討厭活在框框,所以會選擇(把骨灰)撒落海或公園,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更新方法呢?」

 

 

林浩茵小檔案

英文名:Regina、年齡:40歲

家庭狀況:父母及一弟

學歷:香港浸會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畢業

興趣:閱讀、看電影、演話劇、行山、游泳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