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在城市生活,眼前只有密集的高樓大廈,會忘了香港是一個被海包圍的地方,住在離島的人,看到的卻是另一種風景。3年前搬進坪洲的葉啟俊(阿俊),發現島嶼之間聯繫緊密,更有一艘叫「橫水渡」的渡輪讓居民穿梭坪洲、長洲,以及大嶼山的梅窩和芝麻灣。「船上的風景和平時看到的香港很不同,沒有高樓大廈,全都是海洋和島。」
最近他和坪洲街坊陳俊傑(阿傑)和Myriem Alnet連結4個地方不同背景的居民,策劃「船到橋頭生活節」,介紹離島的在地生活。當明日大嶼如箭在弦,附近的島民即將迎來巨變,他們更希望讓多些人了解,城市發展有另一種可能。
踏進坪洲,時間如一下子慢下來,雖然也有遊人在打卡,但轉入商舖比較少的地方,就變得非常安靜。「船到橋頭生活節」3個創辦人坐在阿傑開設的小店中,訪問也變得像街坊閒聊一樣,偶爾其中一人會跑出去和孩子玩,偶爾又回來加入。在這裏,什麼都不用趕着做,許多事就如坪洲各處被居民隨意擺放的椅子那樣,有機地不斷成長,成為豐富的景象。
他們一直想連結小島居民搞生活節,展示島上跟主流價值很不一樣的生活,想了有一陣子,同樣不趕着實行,至去年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準備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大興土木,島嶼的寧靜似乎將被打破,他們決定趁早將想法實現。
坐橫水渡穿梭往返
阿俊是策展人、藝術家和瑜伽導師,阿傑是空中服務員,Myriem則是城市研究學者,三人工作時間彈性,因此能騰出時間籌備。
「船到橋頭生活節」(12月4至6日)連結島上許多過着不一樣生活的人。住在坪洲的,有本地大型網上換物平台「執嘢」的創辦人,也有退休後在此地鑽研日本自然農法、製作桑葉茶的日本伯伯。長洲不只有太平清醮,也有豐富的水上文化,當地居民發起的「浪長洲」平台,將島上從前常用的「水話」變成文字,他們請來長洲艇家和漁民教授「水話」,讓人更了解水上人的歷史。梅窩也不只得海鮮,也有一個有機農莊,居民將帶領訪客入內參觀。3天內的活動多達50項,遊人可搭橫水渡穿梭四地參與。他們希望透過生活節打破島與城市、島與島乃至島上不同群體之間的邊界。
阿傑搬入坪洲7年,最初開設賣舊物的小店,顧客多是遊客,起初覺得居民有點戒心,開店也不敢太鋪張,樓上鄰居還是經常投訴他,後來才慢慢互相理解。結婚時他在小店搞派對,鄰居更為他們炮製食物。「這邊的人都喜歡靜,尊重和了解後就好很多。」
法國裔的Myriem來港後就住在坪洲,至今3年,在此地遇上阿傑,結婚生子,真正扎根,她很欣賞島上的生活文化。「香港一直只選擇一種發展方法,不斷增加密度和強度,但在這裏,生活節奏很慢,比較注重生活的質量,居民也擁有多元的身份,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坪洲就如展示了另一種城市生活的方式。」
許多人覺得住離島是為了避世,尤其是沒什麼景點的坪洲,阿傑笑說:「別人會覺得我住荒島。」
Myriem卻很喜歡這種隔絕。「島嶼有邊界的局限,卻可更自由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不少島民都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沒有過多的需求和慾望。雖然買少了東西,卻得到更多其他無形的東西。」
沒有便利店,島上有不少人務農,茶餐廳所用的蔬菜部分是老闆媽媽所種,也有嬸嬸種菜和自製糕點,賣給其他居民,更親自送上門,很是貼心。阿傑感嘆:「方便其實不只一種,10分鐘行到便利店是方便,但10分鐘到達菜田也是另一種方便。」
每個人有更多空間
島上的居民背景多樣,有居住多年的客家人、七十年代因為發展工業遷進的中國新移民,近年有不少白人、菲律賓人、泰國人等搬進,全都和平共處。Myriem讚揚:「這裏的人很友善,包容度很高。」阿俊本來住在深水埗,深為街上的繁雜人聲和車聲困擾,搬進坪洲後,終於感受到何謂自在生活,路上只有自行車,人們都很安靜而緩慢。「在島上每個人都有更多空間,安全而不受打擾。」
雖然互不打擾,卻不會讓人感到孤獨,人口少,每天大家都搭同一班船出入,去同一間餐廳,很易彼此認識,走在街上也會打招呼。阿俊說:「深水埗就算認得經常出現的街坊也裝作看不見,坪洲比其他地方有更強的社區聯繫。走在街上、進餐廳吃飯就能跟人聊天,雖然未必很深入,卻讓人覺得真誠和舒服。」
Myriem住過不少大城市,到處都是人,但彼此不太交談,為了尋找人與人的聯繫,要不停舉辦和參與聚會,遷入坪洲後出外聚會的次數大減,但可隨時跟人聊天,不會寂寞。「這裏的居民會看着你的眼睛打招呼,讓你覺得自己是社區一分子,很有歸屬感。」
阿俊更笑說:「我覺得住下來後,已無法在香港其他地方居住了,因為離不開這個社區。」
住在島嶼,並非為了隔絕,而是為了選擇一種更緊密的聯繫方式,Myriem說:「我可以選擇跟真心的朋友聯繫,掌握跟外界聯繫的密度和節奏。不似在城市生活時總要『在線上』。」阿俊也認同:「來這裏後,我只挑選重要的聚會才去,好像是人際社交的『排毒』,讓人重拾活力。」
坪洲除了豐富的人情,也有許多有趣現象,阿傑和Myriem創辦小雜誌,記下他們對此的研究和觀察。例如岸邊的椅子是居民自行放置,讓大家隨意坐,更有多部健身單車是收買佬從愉景灣的有錢家庭購入後賣不出,放在海傍「益街坊」,成為老友記的聚腳點。原來城市空間不一定從上而下規劃,而可以自發改造。
他們又研究坪洲各處的公共木瓜樹,發現到處都有,有些是野生,有些是居民種植,有些在荒廢的農田自然生長。阿傑感嘆:「住了數年,好像才真正了解這個地方。」搞生活節是想再深挖此地文化:「坪洲雖然看上去很小,其實有一個文化的厚度在,值得讓人更深入認識。並非如島民自以為或者外界印象的『什麼也沒有』。我很想島民透過生活節重新認識自己的地方,其次才是介紹給外來者。」
打破島上社群界線
他們也希望生活節讓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打破島上不同社群的界線。就如坪洲的紙紮文化其實很豐富,他們邀請坪洲的瑞士籍建築師及有多年經驗的傳統紮作老師傅合作,創作竹製的組合枱,配合室外眾多的公共椅子一同使用。住了多年的老一輩,普遍有比較重戒心,他們也花了一段時間溝通,才請得老一輩加入。阿傑說:「許多人都是空降島上,搞一堆和島民無關的活動和藝術創作,吸引很多外來的人進來打卡,也明白他們(老一輩居民)的心情。」
然而坪洲近年也被發展力量影響,島嶼的多個角落建成了出租式豪宅,阿傑笑言那是「迪士尼式建築、愉景灣的延伸」,住那些豪宅的居民幾乎從不踏足島上其他地方,也不跟其他人交流,所以對社區影響不大。Myriem笑言:「只是在船上和超市看過他們出現。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一樣。」
以往島上店舖多為迎合居民需要而開,隨着遊客增長,島上生態也改變,例如要開加班船接載遊客,街上人多,街坊假日也不想踏出家門。島上也開了不少新店如文青咖啡館,他們發現,一些平時愛坐碼頭的老街坊也會去咖啡館,阿傑笑說:「新店也可對舊社區有好影響。」他們對未來也很樂觀,不擔心會帶來壞轉變。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