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許多人以為陳國慈是台灣人,不知她是地道香港女子。居台45年的她曾是大型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資深副總經理,後來選擇放下工作,轉向文化管理,曾經在台灣文化部門任職,又以個人名義接手活化多個台灣古蹟,出錢出力,開創當地私人活化公家古蹟的先河。
最近她回港創辦屬於自己的藝術空間,認為香港對她的人格栽培影響甚深,她與文化藝術的緣份,也是從這裏開始。她慨嘆,香港對老建築一直不太珍惜,每次回港,總發現許多熟悉的老建築被鏟平。就如記憶拼圖一格格被擦走一樣,很是失落。「古蹟是人們的共同回憶載體,應該為下一代保存。」
陳國慈戰後在港出生成長,如今仍能說一口流利廣東話。父母是緬甸華僑,1946年緬甸獨立後,父親就被任派為緬甸駐香港總領事,一家人就在香港定居,她在家中排行第五。從幼稚園到中六,都在女拔萃讀書。那個年代,香港並不重視歷史和藝術教育,但學校看重音樂教育,她從小學琴,更憑四人合唱代表學校在校際音樂節取得冠軍,種下了喜愛藝術的種子。
1966年中學畢業,經常名列前茅的她,一直希望像兄姊那樣出國留學,熱愛鋼琴,她自行報考皇家音樂學院,獲得取錄,欣喜不已,父母知道後卻大力反對。父親更聲言,音樂只是為「好玩」而學,不希望她把興趣變成工作,因為演奏要穿露臂的衣服,經常拋頭露面,不成體統。雖然不太信服,但她還是遵從父親的意願,在「三師」(會計師、醫師、律師)中,選擇去英國進修法律。
她的組織能力過人,在法律界如魚得水,20歲就取得專業資格,卻一直不太適應。「法律工作壓力大,而且沒有太大的心靈收穫。」因此一有閒暇,她就投身各種藝術,但都是作為興趣研習和欣賞。
做法律工作30多年
畢業後,她先在新加坡工作兩年,取得當地律師執照,順便替母親尋根。初讀法律的年輕人很多都專修刑法,希望能參與訴訟爭取公義,但做下來後她開始萌生放棄的念頭,因為如果想代表控方,只能加入政府,不想的,就只能為被告辯護。而且刑法有陪審員,律師很多時只是用盡辦法引導陪審員,與法律無關。而就算證據確鑿,律師仍要不斷盤問受害者難堪經歷,意圖挖出有利證據,這讓她難受。「當然你可以拒絕,但其實也很掙扎。」
她離開新加坡到了美國,重新考執照,轉攻公司法及國際法,發現適合自己,「比較悶,但好處是不那麼情緒化。」她進入當地最大的律師樓工作,在紐約4年、三藩市3年。碰巧那時台灣打算發展經濟,需要懂得英語和中文的律師,她欣然前往,一留多年,晉升至企業的高層。
做了30多年法律工作後,她愈來愈覺得自己真正的熱情在文化藝術上,萌生離開的念頭。2002年台北有一座由政府擁有的古蹟正準備找民間團體或人士幫忙活化,她獲邀參與其中,就是後來的台北故事館。在英國殖民地成長,曾到英國留學,她覺得這房子與自己很有緣份。「它是全台灣唯一一間英國式小屋,好像莎士比亞故居一樣,是100年前台灣富商對外國住宅的幻想。」
出錢出力認養古蹟
2000年台灣921大地震後,許多公有古蹟都被毀壞,復修開支龐大,有學者提倡古蹟不能只靠政府照顧,應有民間力量介入,文化資產保護法因而修改,第一次容許古蹟交給民間非營利團體或個人去接手活化。
她成為條例修改後第一個以個人身份「認養」古蹟的人,不但出錢,同時投放不少心力在翻新和管理上,說到這裏,她笑一笑:「也沒有什麼偉大的理由,只是我對此很有興趣,一些朋友說,法律寫明容許個人身份去做,現實其實很難做到,例如請人發薪水可否用個人名義?既然我熟悉法律,就鼓勵我一試。」她膽粗粗接下這個任務,開創先例,隨後有好幾個古蹟也被私人「認養」。
用個人身份去做,責任和負擔都很重,雖然維修上有政府補助,但過程都要親自監督。她是完美主義者,一切都要「原汁原味」,堅持用老師傅,又以文獻中的建築結構和用料作為參考,過程往往要一年以上。活化後,她不想老房子變成生人勿近的貴價餐廳或服裝店,反而將它打造成小型的私營博物館。「讓大眾都能來參觀參與,對推廣古蹟保育作用更大。」經營台北故事館12年後,她再參與撫臺街洋樓的活化,完成後又將一座70多年的平民房子轉變成迪化二○七博物館,都是按同一個方向走。
面積小、藏品不多的古蹟想轉型為博物館,是天方夜譚。從台北故事館到現在,她一直主張從不同地方借來展品,舉辦生活文化相關的展覽,「我想在有形的文化資產中,展示更多無形的文化資產,讓人對兩者有更多關注。」例如邀請修補碗碟、絲襪的老師傅,舉辦「修補的故事展覽」,由於和生活有關,遊人更會一邊參觀一邊發表意見。「我很不喜歡那些好像殿堂的博物館,進去很緊張,說話要很小聲,這樣的氣氛其實違反本意。博物館本來就為分享而設,如果只是掛嚴肅的字畫,只許預約參觀,誰會想去看?」
而這些藏品和老師傅都要靠人脈和時間蒐羅和尋找。「單是一個小展覽,參與的單位可以是30個。」籌備過程複雜,她過去多年的文化界人脈及法律經驗正好派上用場。「單是古蹟的建築法已讓人無法應付,保險消防等都很嚴謹,一個字都不能寫錯。而且數十個參展團體,保險和運輸如何安排都要想妥當,白紙黑字寫下。法律讓事情處理得更方便。」
回想當初台北故事館第一年參觀者的平均年齡是55到65歲,她很不滿。「我們不需要跟老人宣布老屋的美麗,因為他們曾住在其中。於是我們再改變展覽手法,就算主題嚴肅,呈現手法也要活潑和有更多互動。」有次展覽主題是台灣知名品牌的廣告演變,沒有展品,只有錄像和互動媒體,年輕觀眾卻很喜歡。
改變了內容,老房子成為台灣年輕人經常流連的打卡聖地。她自豪地說:「迪化二○七博物館3000呎不到,每月參觀人流是8000到12000。星期六日都要排隊,觀眾平均年齡是30至35歲。」
私人活化古蹟不只是掛名,更要出錢出力。她笑言自己能力有限,因此這些年只能活化小房子,「接下了一個計劃,就會想成為這古蹟的安全網,能負擔的盡量負擔,雖然有政府補助和活動門票,但大部分都要靠私人捐助,特別是我自己。」她卻非常享受其中,因為不同之前法律工作要處處為客戶籌謀,這次她只需對自己負責,「滿足感差別很大」。
惋惜舊物陸續消失
她18歲就離港到英國讀書,此後沒有再在香港常住。「都是來探望家人,從來沒有留超過一星期。」每次回港,她都很傷心發現許多童年熟悉的建築都陸續消失。例如從小她就在天星碼頭搭船過海到九龍上學,某年回港,發現天星碼頭已被鏟走填平,一點不剩,「我非常震驚」。
兩年前丈夫過世後,她開始長留香港,陪伴在港的兒子和親友,也萌生開畫廊的念頭,找過不同地方,終於看中同樣是古蹟的淺水灣影灣園,創辦Artspace K。她感嘆,雖然香港藝術市場蓬勃,但許多人仍對藝術有距離,雖然位處偏遠,但她認為此地氣氛悠閒,希望遊人可在輕鬆心情中看藝術,就如當初她在老房子介紹過去的生活歷史,希望人們明白歷史和古蹟並非沉悶,她期望這空間也有同樣效果,「不要覺得藝術難以接近」。
陳國慈小檔案
出生年份:1947
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英國大律師法學院畢業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