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28日

林艷虹 訪談錄

香港紅十字會防災備災訓練經理呂秀蘭 推動公眾「自己屋企自己救」

常說「香港是福地」,但有些地區很容易受到天災影響。「究竟香港有什麼高危地區?」訪問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社區防災備災訓練經理呂秀蘭(Irene),她先提出問題。

記者說最深印象是每逢颱風新聞報道總出現大澳水浸畫面,Irene邊點頭邊說:「以本港常見的颱風為例,沿海地區如大澳、鯉魚門、西貢、北區郊區都易水浸,屬高危地區。」她曾處理兩次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紅磡塌騎樓等賑災支援,深明防災備災之重要,近年致力推動公眾教育,提升大眾災難應變能力與防災意識,期望港人能「自己屋企自己救。」

「香港也有高危群體,特別是劏房戶,他們的居住環境惡劣,地方狹窄,甚至沒有窗,一旦發生火警便難以逃生。其他傷殘人士、聽障與視障人士、獨居長者等都是我們近年重點服務和教育的高危群體。」

Irene表示每逢發生社會災難如颱風、火災、水浸、山泥傾瀉,政府便開設臨時庇護中心予無家可歸市民,而香港紅十字會是全港唯一機構負責提供賑災服務與應急物資。「我們不是消防員或民安隊,不會在颱風懸掛時衝去救人,而是為受影響人士提供災前災後服務,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早於五六十年代,香港紅十字會已為本地有需要人士派發救濟品,包括1962年向受颱風溫黛影響的災民提供賑災物資。踏入二十一世紀,全球日趨暖化,香港近年天災頻繁,Irene回想2017年超級颱風「天鴿」襲港,帶來嚴重破壞。

「其中鯉魚門有長者家中大水浸,很多家具如衣櫃、床損壞驚人,事後我和義工幫忙災後家居清潔、掃水泥,非常難忘,深深明白到在高危地區推廣備災資訊,比當刻救援及事後支援更重要。」

加強教育大澳長者

她指受氣候變化影響,香港每年打風時,沿海水位不斷上升。「你會發現10年前的8號颱風,與現在很大分別,很多高危地區長者估不到水位一直未退,沒有撤離,最終家居受損,他們被困。因此,近兩年我們特別針對高危群體多做了備災教育。」

Irene團隊曾經聯同社會福利署、不同NGO合作,探訪了大澳200多戶長者,了解他們是否獨居、面對颱風「天鴿」所遇到的困難,確定他們知道遇上天災時的逃生路線和地方。「大澳有兩個固定避災地點,一是設於大澳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的臨時庇護中心,另外是龍田商場地下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澳社區工作辦事處。」

大澳以棚屋為主,她表示規劃不像市區住宅整齊。「我們一邊看地圖,一邊幫每戶清楚劃分棚屋號碼,用來分享給政府部門與相關人員,方便日後需要救援之用。」

由於經歷颱風「天鴿」的慘痛經驗,2018年「山竹」來襲,政府早於一星期前已預告這個颱風強勁,呼籲市民做好準備。「香港紅十字會職員和義工約50多人,在颶風信號生效前一兩天到大澳,為當地居民做好防風措施,協助他們把家具及電器提升以避免受水浸影響,希望為他們減低損失,並提醒居民謹記撤離。」

「山竹」吹襲當日,Irene繼續把握時間,聯絡該區NGO和義工,預備災後服務人手。「颱風過後是星期一,風和日麗,市民如常上班,許多義工專程請假來幫手,可是進出大澳的陸路阻塞了,直到星期二清理完才能進入大澳。」

由於做足備災工作,她強調這次居民損失減少,亦沒有災難性畫面。「因為『天鴿』一年前發生,老人家歷歷在目,許多人上次不肯走,這次肯撤離到安全地方。我們和義工只花了兩天便完成工作,為長者和居民清理淤泥及雜物,抹乾家具。」

派物資時留意情緒

Irene另一件難忘事是2017年紅磡塌騎樓事件,一幢逾60年樓齡的唐樓被改作劏房的一樓騎樓,在黃雨下崩塌,大半邊露台石屎在半空搖搖欲墜,住客需疏散,入住臨時庇護中心。

「我和義工即刻開工,查問社署受災人士背景,例如男女、小朋友數目,因應人數在香港紅十字會總部賑災倉執拾物資。」她指賑災倉常備有衣物包、棉被、拖鞋、牙刷、牙膏、洗髮水等物資,亦有男士剃鬚用品,為本地受災市民提供緊急物資應付基本生活需要。

由於塌騎樓於日間發生,很多大廈居民正在上班,她在庇護中心遇見多是長者和家庭主婦,氣氛平靜。「除了派物資,我們與受災人士作初步評估,留意對方精神和情緒,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或會令人情緒突變,但不作聲不代表冷靜,我看見一個伯伯樣子呆滯,沉默坐在一旁,於是跟他傾談,得知他很憂慮,於是找受訓的心理支援隊和義工為他輔導。」

2016年茶果嶺木屋區火災,受災居民獲安排入住社區會堂,Irene有份協助派發物資,同樣深刻。「每次看見受災的人,都會留意他們需要,如果情緒起伏太大,盡量安撫他們,讓他們知道當下身處地方是安全的。 」

日本賑災倉開眼界

在Irene讀書的年代,並沒有防災備災教育,她中一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員,才學習急救,參與社會服務。畢業之後投身NGO,繼續參與義務工作。

9年前她加入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4年前申請調職並負責管理本地賑災服務,去年開始負責社區防災備災工作,去過海外考察。

「肯尼亞考察最深刻,大家以為非洲很落後,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跟香港相似的特徵,就是有些人居於惡劣環境。當時我探訪一個木屋村莊,猶如香港寮屋區。當地紅十字會與該區領袖或村長,教導居民如何做好賑災與備災工作。」

她欣賞當地村民非常團結,在村內組織防火隊,由紅十字會提供物資及培訓,每逢災難都「自己村莊自己救」。「所以別單靠政府或一個機構,社區參與防災備災才是關鍵,最理想能夠發揮鄰里精神,守望相助。」

Irene曾參觀日本賑災倉庫,大開眼界。「日本天災頻繁,倉庫相對香港規模為大,加上各地都有災難體驗館,從小到大訓練日本人防災知識與應變技巧,為極可能發生的災難積極正面做準備。」

相對地,港人防災意識較薄弱,甚少人家中有逃生包及計劃火災逃生路線。「但災難隨時有可能發生,為了防患未然,我們去年10月推出流動防災教育車,曾到訪學校和社區,讓參加者透過不同機關、聲效與光效,體驗模擬災難的經歷,就算中學生玩完都會驚。事後由紅十字會人員和義工教導防災及應變知識,小朋友回家與大人分享,藉此加強公眾教育。」

由於疫情限聚令,Irene表示流動防災教育車暫時不開放內部模擬體驗,不過仍然緊守崗位,每星期出動到港九新界推廣健康訊息、派發搓手液,向公眾人士傳遞有關個人衞生常識,以及處理情緒的方法,全力支援抗疫工作。

今年為香港紅十字會成立70周年, Irene表示防災工作因應時代變遷和需要而不斷進步。「1953年石硤尾大火,紅十字會落區派氈派物資,今日同樣派氈派物資,究竟有何不同?就是質素提升,視乎市民需要安排合適物資,譬如颱風『天鴿』導致大澳水浸,居民全身濕透,我們特別提供大毛巾。」

疫情下,Irene的工作量有增無減。「主要改為網上教育與影片分享,為學生提供網上訓練、問答比賽。另外我們有策略發展計劃,包括將防災教育拓展至智障院舍員工。」

居安思危很重要,她鼓勵大眾學習基本急救常識,自己屋企自己救。「風平浪靜時,需要心理、物資上作好準備,在家中計劃好求生路線和逃生包,遇意外可幫自己和身邊人。」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