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抄念《心經》,抄到這幾句時,最堪玩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幾句意思本相近的句子,為什麼要不斷重複?
講到色,更多人會馬上聯想起電影《色,戒》的色字,就是女色、姿色;引申至要對抗慾火焚身時滿頭大汗地念「色即是空」的場景。
色是什麼?要知道《心經》傳遞的智慧,首先要了解一下《心經》講述的一些基本概念。
色代表世界上的物質,更準確地說,是物質呈現的狀態。因此,人的肉體又叫色身,大至星球,小至微塵,都可如此歸類。總之,眼睛能看到的物質,都屬於色。
在《心經》裏,世界可以這樣界定的:色代表我們看到的世界,一個人,接續下來的,是自己對接觸、看到的世界一些回應,也即是之後提到的受、想、行、識。
色是物質的;我們的身體接收、領會、學習或在當中產生的思想情緒,相對是抽象的、心理的、精神的。
在這個框架下看生命,可能感覺有點詭異。身體的軀殼是為色身,而思想、情感、記憶,都是另一類別。有如電影中的情節一樣:若果靈魂有眼睛,它會看着這個世界一切活動情景,這也包括我們的身體;而我們一切感官,卻實實在在是由我們的身體──色身所帶給我們。
「色不是空」代表佛教一個神秘世界,《心經》用這四句總結了我們生存世界,以及它本質性空的關係。就如色身因生老病死而消失,所有物質都在變化,變化才是永恒。
色的原字是會意字,字象徵一個跪坐的婦人;本意是人的顏色,即臉色。上邊有如人的頭身,下邊的彎勾是腳部。要寫得穩妥平正;尾勾要小,那是婦人的小腳。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