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24日

林艷虹 訪談錄

不讀護士讀新聞 敖玉美無悔Take One

生命無take two是一句廣為流行的說話,作為記者,最難訪問的對象就是記者,眼見多年來每況嚴峻的行業生態,大家最常問的是:「假如有take two,重選職業,你會點揀?」

眼前的敖玉美(Ainstree),放棄了修讀護士課程,即是放棄了穩定的醫護人生,勇闖新聞前線,隨時on call,付出青春、汗水,冒着人身安全,換來珍貴的人生體驗及經歷。

嘉利大廈大火、韓農示威、沙士疫情、美國「九一一」事件、97香港回歸等,由衝鋒陷陣的第一線採訪記者,到成為電視節目《小事大意義》執行監製,20多年來她不忘初心。

「讀書時,我想做護士或記者,最後揀了記者,因為可以擴闊眼界。」於是敖玉美報讀樹仁學院(樹仁大學前身)新聞系,畢業後順理成章開展多姿多采的採訪生涯。

有看有線電視的觀眾,對敖玉美的名字不會陌生,但她和很多傳媒人一樣,為人低調,網上有關她的資料不多,唯一找到的珍貴片段,就是1993年外表青澀的她穿着深灰色外套和黑色毛衣走訪荔園動物園,訪問市民對動物園關閉的感受,片中可見昔日的長頸鹿、獅子、老虎與豹等與人的距離不太遠,當年她正於無綫新聞部實習。

「實習日子很難忘,記得第一天跟隨一位資深攝影師採訪,明知(報道)未必出街,他仍然鼓勵我:『牛仔,畀機會你嘗試,你照做,唔出街都唔緊要。』我口窒窒完成,最後真的沒有出街。」她苦笑道。

由於姓敖,聽起來有點似「牛」的讀音,她由中學開始就有「牛仔」這個親切的花名,無論家人、朋友或同事都喜愛這樣稱呼她。而她也像牛一樣勤奮努力,踏實工作。1996年,她加入有線電視新聞部,在互聯網未普及、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每天拿着咪高峰,見到目標便迅速衝上前採訪。

敖玉美採訪過無數本土及中外國際新聞,包括嘉利大廈大火、韓農示威、沙士疫情、香港回歸、多屆人大會議,曾於北京採訪1999年澳門回歸,又於俄羅斯採訪北京申辦奧運;1999年10月跟中國領導人到英國、法國、葡萄牙外訪;2003年10月採訪第一位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到他家鄉遼寧採訪其家人及看楊利偉直播升空。

採訪美國香港兩大災難

感受最深刻是2001年美國「九一一」事件,當時她正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傳播與新媒體文學碩士課程,放學回家一看電視,大嚇一跳,不久便收到公司電話要她盡快到機場,負責「九一一」事件的後續故事。

由於美國頒布禁飛令,敖玉美、攝影師和工程人員一行3人在機場不停撲機票,等了三四天,先飛加拿大,再坐七八小時汽車到紐約,連續開工數十小時。

「我們走入華爾街看,仍然很大灰塵,當時真係唔識死,可能又急又趕,無帶任何口罩裝備,之後傳出美國和阿富汗開戰,我們在華盛頓一直等消息,逗留了3個星期,到處滿布哀悼的白色蠟燭,氣氛沉重悲傷。」

另一次難忘經歷是嘉利大廈大火,那時她當夜班,火災到凌晨仍未熄滅,看到新聞片段她很悲傷。「事發後,我負責去到現場跟消防員、警察調查搜證,看到建築物燒至焦黑變形,內心蠻難受。」

 

在前線拚搏了一段日子,敖玉美於2010年停薪留職前往英國讀書,順便放假,思考事業上有何新發展,也許真的離不開記者的命,她接受了當時的有線新聞總監趙應春邀請,進修後回到有線,負責專題組新節目《小事大意義》,發掘正向勵志故事。

該節目由最初的兩分鐘,發展至5分鐘,到最近變成香港開電視(77台,逢周六晚上7時30分)免費收看的半小時節目。敖玉美見證節目踏入第十年,她感恩地說:「起初想不到節目一做便10年,其實做了幾年,發現人物故事類近又重複,確曾出現疲倦心態。」

後來,她和團隊改變了講故事的方式,又加入新系列,譬如介紹特別職業,包括義莊管理員、街燈維修員、遺體防腐師、漁農自然護理署生態調查員等,令節目變得有趣,同時讓她長知識。「原來東華義莊是香港目前碩果僅存的義莊,盛載多年歷史文化。街燈維修員只在凌晨工作,一直於黑夜中默默耕耘,而生態調查員一職是負責安裝自動相機拍攝動物行蹤,大家未必熟悉。」

另外,她們亦構思了講述殘疾運動員的「疾風勁草系列」、有關本土村落的「鄉情系列」。「我們團隊採訪過鄰近荔枝窩的兩條村:蛤塘村、梅子林村,這些鄉村交通不便,周六日才有航班,且每天僅一班船來回,記者須花幾次才完成故事。不過村落本身已荒廢,活化後有新景象,令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上山尋找遺蹟幾乎中暑

她指,以往當記者時每天面對不同挑戰和突發新聞,事事求快。「完成一至兩分鐘的新聞片段,便接手另一單新聞,不夠片可入資料庫找。但電視節目的故事是100%自己拍攝,每一個故事必須預先規劃好內容才出去拍攝,然後把訪談數小時,甚至是數天的資料濃縮成10分鐘重點。」

談到最深刻人物,她第一個想起小販阿周。「他每月搵幾千元,卻會在放工後探訪一些精神病患的露宿者,給他們一些錢、為他們買食物,甚至搞喪禮,多年來毫不計較地關懷無親無故的人。」

也有一位車房老闆,哥哥是精神病患者,他探訪哥哥時發現院舍很多人非常孤單,沒有家人探望,觸動他和教會朋友當義工,在假日自行租車到不同的偏遠院舍,探訪精神病院友,並預備小禮物一起唱詩歌,關懷一班無人關心的人。

「另外是短暫寄養媽媽龔太,她是家庭主婦,有自己的孩子,卻很用心照顧每個寄養小朋友,雖然相處短暫不夠一年,但每月都在寄養小孩生日的日子,買蛋糕為對方慶祝,離開時還製作一本回憶錄送給對方。她指過程中不只幫人,同時讓自己孩子學懂照顧別人,為一家人帶來歡樂。」

至於最辛苦的一次採訪,她笑言是跟退休高級督察凌劍剛(凌sir)深入鰂魚涌柏架山叢林,尋幽探秘。「原來在逾千呎高的柏架山大風坳上,曾有載人吊車,我們邊走邊找吊車基座石躉,跟着凌sir上山差點中暑,不過找到遺蹟,亦找到相關的舊照片和故事,彌足珍貴。」

讓爸爸回家走最後一程

真正讓她有切身感受的是訪問香港同理會,該機構為很多基層家庭提供家居護理醫療設備之回收、借用派送服務。後來,敖玉美的爸爸中風入院,情況不樂觀,他最後心願是想回家,她立即聯絡該機構,問可否短期借用家居醫療床以解燃眉之急。「當時很快收到回覆,兩日內獲安裝家居醫療床,讓爸爸出院回家走過人生最後階段,一星期後他就離開了。」

她感觸地說:「以前跑前線新聞,不會經常有正能量或好人好事在你身邊發生,忽略了很多小人物。但透過節目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香港不同角落都有很多人無私地助人、默默貢獻社會,他們的共通點是堅持、不計較,沒有想到回報,很多受訪者常說:『我諗住幫人,結果自己得着更大,看到別人開心,自己也開心』,那份滿足感難以言喻。」

回望過去逾20年採訪生涯,她形容九十年代是記者最興盛時代,擁有新聞自主、自由和發聲的機會。

但從九十年代來到今天,記者的權限愈收愈窄,她感慨:「今日都唔知聽日點,特別近兩年記者出去工作屢受威脅,以往實習生可於七一和六四出街採訪,現在都不讓實習生出去了,新一代上課少了,實習機會少了,其實很可惜。始終記者崗位很重要,近期最深刻是有記者找到閉路電視片段呈現721真相,但之後是否容許呢?不知道(新聞自由)可以守幾耐,希望可以守着。」

一個多小時的訪問結束,再問敖玉美這個take one值得嗎?她微笑作結,簡單直接。

 

敖玉美小檔案

英文名:Ainstree

學歷:樹仁學院新聞系畢業、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文學碩士、雪菲爾大學東亞商業理學碩士

興趣:游泳、行山、滑雪

 

 

撰文 : 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