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6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育總監:蠔礁就如海洋中被遺忘的英雄

在白泥一帶的岸邊,每當潮退,就會露出一排排整齊的蠔殼,它們是人工排列,準備為重建蠔礁而放置。大眾多聽過珊瑚礁,其實蠔礁也是海洋生態重要一環,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亞太區保育總監Will McGoldrick表示,「蠔礁就如海洋中被遺忘的英雄,它們是海底生態的基礎,其他動物和魚類都依賴它生存。」

香港養蠔業曾興旺,但隨着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增加而沒落,Will與同事正打算幫蠔民一把,順便重建蠔礁生態,也幫香港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我們很想在這個環球和亞洲的中心城市展示,有什麼科學方法可幫助人與自然共存。」

蠔礁有淨化海水功能,對海洋和人都很有益,然而無論是香港還是世界各地,蠔礁都遭到很大破壞。Will皺着眉頭說:「如我在墨爾本的家鄉,蠔礁遭到摧毀撈起,打碎後成塊拿去修路,或者是打撈起來食用。而另一個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污染。」

協助香港重建蠔礁

蠔的幼蟲在水中漂浮,無法在泥沙上扎根,老舊蠔殼一個殼黏連另一個,形成綿延不斷的蠔礁,就如一個安全的寄居地,讓小蠔定居和成長。當蠔礁消失,不但小蠔無法成長,賴以生存的魚類也會失去棲息地,而沒有蠔淨化海水,吸去海水中過剩的養分,水質變差,整個生態都會崩潰。

重建蠔礁,有望吸引螃蟹、海草、小魚重新進駐,慢慢吸引更多大魚,加上海水變乾淨,將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蠔礁正是一切的基石」。

香港有原生的蠔,生長速度快,重建不難,更重要是本地有一群蠔民,他們也樂意合作,希望可重建產業。「他們有豐富的傳統知識,知道蠔的生長特性,教我們很多。」TNC在開展計劃前,與漁民談了很久,最後把幫助養蠔者也納入重建蠔礁的計劃中。「我們希望在保護環境時,也維持此地數百年的傳統。」

重建蠔礁的用料,除了從泥灘上撿拾,也有來自餐廳吃剩的蠔殼。「清洗乾淨後,放在陽光下曬,殺掉細菌,就可讓小蠔在上面成長。」傳統漁民會在海中央建立漁排,在中間養蠔,他們正準備引入新式漁排,希望更能抵擋風雨侵襲,讓蠔生長得更好。

Will在TNC工作5年,在港居住了3年,大讚此地在環境保育上得天獨厚,有40%受保護的土地,「這比例可說是全世界最高,作為一個大型的經濟中心城市,卻擁有如此多森林和濕地,是很獨特的事,周末我也經常帶孩子去行山游水,這是個很美妙的城市。」

但他對本地的垃圾處理問題很不滿,尤其是大部分回收桶的廢物都被送去堆填區。「其他大城市都在認真做分類,只有香港不是。」

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環境政策,游說不同地方的政府官員接納自己的想法,在蒙古、香港、中國、印尼、澳洲、紐西蘭等地到處跑。「在亞太區,推動環保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與經濟發展作平衡,因為他們有讓人民飽足的現實需要。但在過去10年,各地決策者和民眾對環保的意識已大大提高,因為所有人都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都在尋找解決方案。」

Will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職業治療師,兩人都很關注社會公義,關顧身邊的人,經常跟孩子說各種社會議題,他從小受到薰陶。雖然爸爸希望他成為醫生,但他對環境有更大興趣。在澳洲長大,他常去海灘游泳,「那邊的海灘和小樹林都很乾淨,周遭也有漂亮的自然景觀。」

馬爾代夫特別經歷

從18歲起,他已經到不同地方做環保工作。「我發現,在澳洲很理所當然的事,例如乾淨的環境和很好的經濟發展機會,並非每個國家都有,許多人只能在賺錢和環境之間選擇。」

在馬爾代夫的經歷,更讓他一夜長大。當時他幫忙攝錄團隊製作環保紀錄片,大夥兒去了一個島上,拍攝專程來產卵的海龜。這是他第一次目睹那樣龐大而美麗的生物,海龜在海中浮沉了很長時間後,千辛萬苦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用盡力氣爬上海灘,生下蛋後小心埋好,這幅象徵與土地緊密連結的美妙畫面,讓他感動流淚。「那是我生命中一個很特別的瞬間」。

然而拍攝完成後,轉頭一看,他發現當地居民正把海龜蛋挖出,準備煮來吃,頓感晴天霹靂,「其實我沒有憤怒,也沒有怪責他們,因為那是當地幾百年來的傳統食物,只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海龜是瀕危物種。」這件事後,他更體會到教育的重要。「原來紀錄片中那美麗純淨的自然世界只是童話,我發現自己是如此天真,也是從那刻起決定要更為務實,要學習更多專業知識,為保護環境找出實際解決方案。」

目前各地政府仍將環境放在經濟或社會福利之後,但他認為,自己要做的不是對抗,而是對話,做好科學研究,用數據說服對方,讓對方明白,環境和經濟同樣重要。「其實既可賺錢,又可保護環境。」就如早前他在蒙古工作,當地仍保育世上最大片的原生草原,而最古老的遊牧民族仍把傳統生活代代相傳。

「他們從1992年開始,就將接近30%的土地劃定為保護區,除了保護環境,讓雪豹、鳥類等繼續在裏面生存,同時也是在保護他們傳統的社區和產業。」他表示,這選擇不容易,尤其是他們鄰近的兩個大國都追求經濟發展,開礦和開墾田地。「雖然他們也發展經濟,開拓礦區,但會聽我們的建議,避開最重要的草原地區,給他們足夠的資訊,他們就會做聰明的決定。」

他曾在薩摩亞擔任氣候變化政策顧問,這個距離澳洲6個小時飛行路程的太平洋島國,人口只有約17萬,充滿漂亮的火山地貌,當地人都為國家的環境和悠久歷史自豪。然而卻面臨氣候變化的威脅,海平面的上升淹沒大量低窪土地,愈來愈強烈的風暴造成更大破壞,海水變熱,原本會來附近棲息的吞拿魚因此絕跡,漁民也失去了漁獲。他幫助當地政府找尋應對這些變化的辦法,「這是切切實實的生存挑戰」。

在當地推動環保,一點都不困難。「當地人很自然就有了與土地連結的感覺,不需要說服他們什麼,那是他們心底的信念,你只需要以資金和技術幫他們就可以。」大城市的人,卻要很費力才能讓他們理解環境的重要。「所以在城市中建設綠色空間很重要,讓人覺得自己確實與自然連結。」

他笑言,西方國家的人總覺得,島國被淹沒了,人們移居到別的國家不就解決問題嗎?「但島民都渴望留下,不希望離開家園。」

比較幸運的是,島民可以向山上遷居,情況比其他島國好,而短期內,他們也利用種植紅樹林等措施,保護島嶼免受風暴侵襲。「但更有效的是全球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大國要盡快減排,讓全球溫度維持在安全水平。」

下班後不看紀錄片

Will在大學主修地理、政治及生物,主要研究國際氣候法及國家氣候政策,畢業後曾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大機構,從事相關倡議工作。國際政府之間互相卸責,要推動他們共同協作,並不容易,雖然簽署了《巴黎協定》,最終美國也違反承諾,但他對前景還是樂觀。尤其這10年,他見證世界的巨大改變,從前各國都對環保耍手擰頭,但現在環保產業大大發展,太陽能、風能、電動車行業等利潤豐厚,吸引了國際推動這件事。「環保不是各國的負擔,而是商機。」

他一直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使命感和熱情,但也指出,最大的壞處是腦袋很難關掉。因此下班後,他從不看自然紀錄片,「都是看輕鬆的電影,暫時逃避一下現實。」有空時,他經常帶孩子到自然中,讓他們自由探索,建立與土地的感情聯繫,例如去海灘挖洞看蟹,或者讓他們自己在樹上爬,如今小兒子對拍片很感興趣,「說不定他將來也會成為自然紀錄片導演,哈哈!」

他曾帶孩子一起到保育場所,解釋這工作的必要。「我很希望他們明白,我們保護的不只是樹木和動物,也是保護賴以為生的人。人和自然同樣重要。我們需要兼顧兩者,保育工作才算成功。如果想以最快速度推倒一項保育計劃,就把人忽略掉吧。要成功,就需要從人本出發,聆聽人們的需要,理解他們行事背後的動力,找方法一起合作。」

 

 

Will McGoldrick小檔案

出生地點:澳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學歷:澳洲悉尼大學及澳洲墨爾本蒙納殊大學學士

職銜: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亞太區保育總監

 

撰文 : 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