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8日

占飛 忽然文化

疫下蔽臉 顏面何存

瘟疫蔓延,為了防疫,人人要保持社交距離,外出要戴口罩,口、鼻全遮蓋,面部只露出頭髮及雙眼、雙耳。教學要網上進行,師生無法面對面,會如何影響教學效果呢?遮蓋大部分面孔,好像只是小事,其實意義頗大。

根據《說文解字》,「面:顏前也。象人面形……」人與人互相辨認和感知,主要靠面孔,而非四肢。嬰兒認得父母,除了聲音外,就是父母的面孔。人腦中有特定區域專門辨認人面,若此區域受損,可能失去辨認面孔的能力……

有實驗證明,嬰兒對人面已有情緒反應。他/她們喜歡的面孔,會多注視一兩秒。對恐怖、討厭的面孔會轉頭不看,甚至哭泣。換句話說,人與人最早的溝通,產生愛惡,主要是面孔。是以有學者認為:母嬰之間經常互相凝視(gaze),對嬰兒的心理成長,影響至大。自小與父母分離,無法跟父母互相凝視面孔的嬰兒,缺乏安全感和親密感(intimacy),難以培養出同理心。

異性和同性互相吸引,最先是通過面孔。有些人,第一眼看到,就有好感,乃至所謂一見鍾情。反之,有些人一眼看到,就心生厭惡或抗拒。這是毋須經過理性思考的反應,無法解釋。遮蓋了半個面部,單憑雙眼互望,卻未必有同樣的效果。

電影人最明白這個道理。觀眾看到銀幕上演員面部大特寫,雙眉緊皺,雙眼含淚,觀眾即不能自已也有感同身受的哀傷。有時,看見痛苦、悽慘面孔的照片,人也會「心有戚戚焉」。換句話說,人被喚起同理心,往往通過凝視他人的面孔。

有趣的是,看到眉開眼笑的面孔,人卻未必感同身受的開心。看到一張「笑出眼淚」的面孔,反而可以。傷心和哭,可以透過影像感染。開心與笑,卻要透過聲音,在黑暗的戲院中聽到哄堂大笑,人可能陪着一起笑。

「面孔」哲學家

最重視「面孔」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唯一以現象學解釋人與人面對面接觸(face-to-face encounter)的哲學家,就是二十世紀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他的著作不易讀,因他是經批判海德格而建立他的哲學理論。本文只能極簡單的介紹他對人面的想法。

人跟死物和大多數生物不同:人有自我意識。每個人都不是孤零零的來到世上,而是誕生在家庭、社會、文化及時代中。人有自我意識,離不開他人意識,即是說,人意識到自己,皆因人意識到有他人存在。若以為人先有自我,後有他人,這是錯的。人在意識自我之前,先意識到他人。嬰兒呱呱墮地,最先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母親的面孔,母親就是他人。及後懂得在鏡中認識那是自己的面孔,才意識到自我。

列維納斯認為: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意義重大。在《整體性與無限性》 (Totality and Infinity)書中,他反覆論述:「面孔是所有意義(meaning)的根源」,「面孔說話,邀請我建立關係」,「面孔是他人最突出、最軟弱和最能呈現其在場(presence)之物」……我看到一副面孔,跟這副面孔面對面,迅即得「知」那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人,雖然是個「他者」,但和我一樣有意識。他者之「知」,既不是理性思考得來的「知」,也不是感官帶來的感覺,而是超越理性和感性的「感知」。

列維納斯又認為,面孔帶來的感知,使人與人可以建立「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的關係——友誼、愛都是「互為主體」的關係——亦使人須對單一的「他者」負起倫理(ethical)的責任,例如「不許殺人」;以及對眾多「他者」負起道德的責任,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鄰如己」等等。在現今晚期資本主義經濟只強調個人、競爭、贏家全贏(winner takes all)、我最優先等等價值,而不顧他人別國死活時,列維納斯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強調對他者的倫理和道德責任等等,的確在哲學上另闢蹊徑。

根據列維納斯的理論,戴口罩、遮蓋大部分面孔,會減少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為建立「互為主體」關係增加困難,本來不應鼓勵。然而,為了減少瘟疫傳播,戴口罩卻是為「他者」負起倫理和道德的責任。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