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3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瘟疫下的矛盾心理

爭持有一段不短時間的問題——「2020年7月下旬東京舉辦的奧運會是否能如期舉行?」終於由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聯合宣布將會延後一年舉行。這個決定當然是因應全球疫情方興未艾,又有一些國家決定不會派運動員出席,而促成的既定事實。這是經濟和民眾安全兩者的艱難抉擇,是一個矛盾的決定。

安倍首相上台後,企圖用「三支箭」的策略振興東瀛經濟,但都不奏效;準備射出「最後的一支箭」,目的是想效法1964東京奧運會的成功,完全洗刷二戰戰敗的恥辱,恢復國民的自信心,造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該國經濟的起飛,再創造「日本第一」的神話。

日本抗疫尚算不錯(除了鑽石公主號事件處理不當),東京都知事認為7月炎炎夏天中,該處應該是全球好手競技的安全地方。這是一個合理推論,可是全世界都忙於抗疫,主辦國的意願和其他政府的目標,當然不同,出現不可解決的矛盾。矛盾總需要解決,於是有上述的決定。

神秘主義

世事演變往往有一種令人訝異的神秘性,1940年東京奧運就由於日本侵華而被杯葛,改以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但又由於二戰爆發,無法舉行;1980年莫斯科的奧運會因蘇聯入侵阿富汗,受到西方國家抵制,而慘淡收場。是否奧運受着40年一遇的「運會」所牽制?這無疑是理性和「神秘主義」的矛盾!

矛盾在古今中外,個人和群體中不斷出現,特別在大事件中更形突出。

在個人方面,七情六慾是人之常情,不善於處理的人(精神健康不佳),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其中包括焦慮、抑鬱、憤怒,甚至會出現心理困擾,最嚴重的當然是衍生「思覺失調」。就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所得,這些情緒乖戾,大多出於內心矛盾,病人不知如何作出明智的選擇,持續害怕作出決定,優柔寡斷,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陷入「蘇州過後無艇搭」的困局。

以香港而言,無論是政府和個人,社會各個階層,貧、富、官、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不同的矛盾,例如去年的社會運動中,本地市民的政治取向,就出現極端的分歧,演變為勢成水火的「黃藍矛盾」。最近政府採取的抗疫措施,其中「封關」與否,又再以衞生問題化身為政治角力。其實,我們不必害怕矛盾,而是要正視敵對雙方的利害關係,公平處理,解決紛爭,再準備應付下一個矛盾。

兩個教訓

「自相矛盾」這個出於《韓非子.說難一》的故事,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詳的。其實,楚國賣兵器的販商,可以容易解答圍觀者的質疑:究竟是矛斷或盾破,就是視乎使用者的武藝高低;如果敵對者的功力是「半斤八両」的話,雙方便會同歸於盡。

從這個老孺皆知的故事,我們會得到兩個教訓:

一是政策的施行是否成功,除了條文是否切中時弊外,最重要是依靠執法者的能力,是剛正不阿,還是陽奉陰違或矯情徇私。

二是政治對立的雙方,是否會在危急關頭,暫時放下舊日的成見,以當前的大難為優先,擱置矛盾,槍口一致對外。世衞處理今次瘟疫,措施朝秦暮楚;中美對病毒的源頭,爭持不下,這些都是「政治矛盾」。小小的香港在「兩敗俱傷下」,未必能夠安全渡過這次世紀大瘟疫。

從理論回歸現實,港人怎樣一方面去避免感染;另一方面,又能維持心理平衡,精神健康呢?

復活節臨近,大批留學歐美的港人,陸續回港度假或避難。WHO繼宣布歐洲是疫症的第二震中後,又推測美國可能會成「最新震央」(第三震中)。政府的專家組宣稱未來幾個星期是本地感染的新高峰,香港是否可以盡量減低「輸入個案」,防止社區爆發,是七百萬人生命財產興衰的轉捩點。在此刻生死存亡的關頭,個人和社群之間的矛盾顯然是次要,而以大局為重則是人人有責,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實在要將視線再擴大些,兼顧美國疫情的發展。美國紐約市的確診個案,迅速增加,該地人口密度相當高,習俗不戴口罩,外來人口必會逃回所屬的州郡「避疫」,病毒自然會隨着人口的流動而散播。美國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意大利,醫療系統陷於崩潰?如果美國疫症的死亡率飆升,僑居花旗數以萬計的港人,都有可能大批回港暫避。到時港府有否準備足夠的防疫和隔離措施?住在北美洲的「港人第二三代」,可能和香港沒有多大關係,但是他們或者都持有香港身份證。所以,在法、理、情三方面,考量中有矛盾,但始終不能拒絕他們入境避難。

藏毒海歸

中國疫情表面受控,但香港明顯正受着「第二波的襲擊」,病毒多源於輸入。這些「藏毒海歸」人,受當地文化掣肘,在沒病狀不戴口罩的習慣中,「病毒藏量」(viral load)可能特別高,成為「超級播毒者」。所以,港府怎樣處理大量從新疫區回來的港人,成為防疫成敗的轉捩點。市民要自求多福,把鬆懈了的防禦共事,重新加固,甘心情願做「忍者龜」,盡量利用資訊科技和外界聯繫,以免「鬱到病」;在家中做合適的運動,開放窗戶,讓陽光照進屋內,保持身心平衡,緩和情緒矛盾。

回港的青年,可能習染西方自由的風氣,不依法例自我隔離,對特首苦口婆心的勸喻,置若罔聞,人性的自私和公德的維護,發生矛盾。在這個非常時期,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相信是社會的共識。現在,政府希望個人自律,保障公共衞生,是兵行險着,有心存僥幸之嫌。反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大量增購呼吸機,以防萬一,避免香港醫生如意大利的同業一樣哭訴,在僧多粥少下,陷入先拯救誰的矛盾。

針對戴口罩是否對抗新病毒有用的爭論,漸有結果。以事實為根據,廣泛應用口罩的東亞地區,防疫效果較為顯著,打破歐美醫學界的權威。因為今次染病的人,最初都是沒有病徵的,但已具高度傳染力。先進國家,抱殘守缺,不作警惕,造成全球災難,這也可能是東西方文化的矛盾。至於香港每日拋棄數以百萬計口罩,當中的微塑膠污染,亦是人類要面對「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境自強非難事,精神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