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
台灣學生在莫斯科地鐵因為戴口罩被打,打人者大罵:「你有病嗎?你有病毒嗎?中國人滾,你到這裏來幹嘛?」
同樣事情也發生在紐約,有一位華裔女子也因戴口罩被打。
這次新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帶出了種族歧視問題; 像以上例子,相信令許多中國人深深不忿。可是大家都該思考:是外國人歧視中國人多還是中國人歧視武漢人或病患者多一點?
在過去個多月,看到不少報道──滯留在外地的武漢人朋友不收留、酒店不接納,被迫流落街頭;更有武漢人被毆打。
最顯得中國人比外國人更自我歧視的是用詞問題──不少媒體都將新肺炎稱為「武漢肺炎」,這明顯是充滿地域歧視的用詞,對武漢人十分不公道。
對此,吾友李秉指出,世衞和美國疫控中心對新肺炎的正名是COVID-19,COV是Coronavirus冠狀病毒,I是Infected感染,D是Disease,19是2019年。世衞的描述完全是中性的,沒指涉任何人與地。
好像是平平無奇的描述,但背後意義重大,因為直接指出大家該針對的目標為何。
病毒是源頭,導致的是肺炎,受感染的是人,因果關係不言而喻:病毒是元兇,人類是受害者──你不去針對元兇,卻對受害者落井下石,如何愚昧野蠻?
所以中性敍述的背後,是排除任何文化糾纏,直指問題所在。
可是中國傳媒水平甚低,國人又愚昧自私者多,遇上頑疾,對人對地不對病。
但這是習以為常的思考,文化質素一直沒提升過──過去不是將疾病形容為「香港腳」、「越南玫瑰」嗎?這些都是根深柢固的地域歧視。
希望有一天,遇上災難,中國人對受害者悲憫多於歧視,但有這一天嗎?可現在這樣的民族,怎讓外國人看得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顛倒是非的能力 |
上一篇: | COVID給我們的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