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香港曾幾何時是個高度文明法治社會的楷模:司法獨立公正、高度言論及社會自由、公共服務效率高、警權與民權持平、集會和平有序、市民敬業勤奮、廉潔奉公、城市安全在世界上位列前茅等等。這些昔日優良的社會基因,在政制及管治的缺失下,正慢慢地分崩離析!
佛說緣起緣滅,當生成的因不再,斷離是必然的果!香港繁榮安定的持續,全建基於「兩制」與「一國」之間的平衡互利,任何一方的傾斜,將令這個緣起的基礎動搖!今天的局面,只希望不是緣滅的開始。但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恒存在的,「成、住、壞、空」乃佛家對宇宙一切生滅的看法,萬物皆不悖離的規律,猶如人之「生、老、病、死」,實無可避免!可惜的是,莫非香港繁盛之年,竟過不了只一代人?
瞋恨乃煩惱之首
綜觀人類之文明歷史,亂世時刻總是長有,太平之年不會持久!縱是漢唐盛世,也只不過百年,在悠悠歷史洪流當中,實乃彈指之間!然則,若不幸生逢亂世,該如何處之?如今香港之亂局,雖仍遠非戰禍瘟疫可比,但活在社會瞋怒惶恐當中,又應何以應對?佛說,唯心安而已!
佛門禪宗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話說禪宗六祖惠能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和尚對着寺前的旗幡在爭論,一個和尚說:「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見後卻說:「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眾人聽後莫不動容,寺住持便向慧能請教:「何以心在動?」六祖回答說:「心不動,怎知是風動,還是幡動?若知是心動,就不會在意是風動,還是幡動了!」
的而且確,佛家認為一切外境的現象都不是重點,而是人的心怎樣去感應外境才是主要。外境如果沒有人的主觀判斷去體驗它,佛家認為是毫無意義的。但主觀的判斷卻會因人而異,故有說旗動,有說風動。再者,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知,外境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有所不同。所以,塵世間一切對外境的紛爭,都在於其心動,並各持己見,就如上述的兩個和尚,或目前香港的黃藍陣營互相對峙一樣!
佛家認為塵世間一切唯心造,若心不動,外境就無從顯現!例如,若香港的亂局從不映入你的心簾,你又何來心亂心痛?這說起來雖則有點玄,不明所以的也許還會覺得有些「鴕鳥」!但實際上這並非視若無睹,而只是平靜的心,不受外境所牽引,因而不起「煩惱」,能理性地看事情的發展和與己不同的觀點。
而最能摧毀心內平安的,佛家認為莫過於瞋恨,將其列為六大煩惱之首!亦是佛家視為三毒(貪、瞋、癡)之一。因心生瞋恨會擾亂本身良心的操作,作出誤判及不符合自己原意的行為,導致不可逆的惡果而悔疚終生。香港當前不斷發生的社會暴力事件,無論哪一方的言行,均呈現出此種極度的瞋恨心。佛說「境由心生」,每個人的心(瞋恨)既是如此,境(暴力)亦自是如此!
印度佛學大師寂天在其《安忍品》裏有頌言道:「罪惡莫過瞋,難行莫甚忍!」當中指出瞋恨對人的心造成最惡的影響,而應對其生起則莫過於行安忍。只是,頌中亦提及安忍之難行,若非長期「訓練有素」,實不易為之!故佛門弟子皆以忍辱為重要修行之一。佛家用以證悟佛性的「六波羅蜜」行持,忍辱正是修此六度之一。
美國著名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說:「忍耐及毅力能征服一切!」事實上,安忍並非一種消極的態度,反而是強大的力量,能令人承受嚴苛的逆境,以堅韌及理性的行為去達到目標。《聖經》中也讚揚忍耐的美德,羅馬書5章4節:「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
於忍中而不見忍
安忍的力量及境界亦有不同層次;儒家論語中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乃在策謀層面,而越王勾踐之忍辱復國,則是此中的佼佼者!另外,有些忍耐力是出於慈愛,例如不少在貧困邊緣的單親家庭,其忍受艱苦的生活也許是為勢所迫,但他們含辛茹苦養大子女,那份長久的堅忍力實不可小覷!而從智慧或開悟中所產生的安忍力,境界更高!於忍中而不見忍,面對橫逆可不動如山,心如止水而不為外境所制。以上種種,只是想說明安忍的正面能量!
在佛理層面,「沒有亂世,只有亂心!」個人若一心不亂,則亂境無從顯現。然而,香港亂局不止,皆因人心已亂,且瞋怒填胸,益發亂局難息!唯以安忍,方能歇瞋,以理度勢,相互妥協!治世如治心,人心安則世自靖。
撰文 : 思泯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