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1日

王嵐 校長訪談

瑪利曼中學校長 舊生變老師再變學生家長

位於跑馬地的瑪利曼中學屬本港傳統著名女校,多年來人才輩出,遍及政商及藝術界。創校92年,從最初期借屋辦學,經歷兩次搬遷,逐步發展為一所包含小學及中學的優秀學府。近年不少傳統名校從資助轉為直資,瑪利曼中學始終如一,不忘教育初衷。

前年接任的李花嘉蓮校長,於瑪利曼中學服務逾30年,細問之下,李校長更是舊生,與學校淵源深厚,「我自小學開始便在Marymount,後來升上中學,從港大畢業後便回來工作,可以說我整個lifetime,除了大學那三年,都在Marymount度過。」

瑪利曼中學為教會學校,辦學團體曾兩度轉變,「學校由瑪利諾修女創辦,現在則為香港基督生活團。雖然經歷不同的辦學團體,但他們同樣珍惜和支持我們的core values:trust and respect。」

李太想一想補充:「其實不只是學生,學校中每一位老師、家長,我們都是互相尊重和信任的。」作為舊生及年資豐富的學校成員,李太比起其他人,對學校的核心價值更為熟悉和珍視。

訪問前已知道李太雖能說粵語,但中文閱讀能力遠遠不及英語,及至見面詳談,才知李父為英國人,她小學念的是英童學校,「我本來在英童學校讀小一和小二,後來因為父母在當時居住的地方認識了一些瑪利諾修女,知道她們在辦學校,而我父母都是虔誠的教徒,便讓我馬上轉學,插班來到當時的瑪利曼小學讀一年級。」本來的學校沒有宗教背景,因父母的意願轉學,李太笑言自己當時是「冧班」,「我在英童學校嗰邊已經讀緊P2,插班過來讀P1,足足冧咗一年。」

「當時學校收生非常多,一班有40多人呢。」李太仍記得當年瑪利曼小學的國際化和收生情況:「我那個時期,約六十年代,小學仍有收男學生,有很多外國同學,金髮藍眼。」

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故此外籍學生不少,而混血兒身份的李太,英語在她來說自然沒難度,「學校有專門為本地學生安排中文課,但我和其他鬼仔鬼妹的同學就讀另一門特設的語言課。後來中學我讀French,所以整個讀書生涯都沒有認真學中文,以致我現在不太會看和寫。」她笑言加上當時母親以為她必會到海外升學,漸漸便只懂得聽和說中文。

堅持要學生上家政

瑪利曼中學的女生才藝兼優,因學校不只看重學業成績,體藝品德,同樣重視,從對家政科的堅持可見一斑。「我們希望每一位女同學能夠做好不同的角色,不論是女兒、姐姐、妻子或母親。當她們長大後,建立自己的家庭時,會有很多家事需要打理、照顧,但這些事並非一蹴而就,同樣需要學習。」

李太感慨道:「現在學校都很多活動、很多課程,時間只有那麼多,取捨之下他們很多時便會將家政課取消。但取消的話,難道assume學生不教就懂嗎?抑或認為那些知識就不重要?」

在女校成長,李太尤其明白女性教育的重要,而這意味學生學習的不只是一般學術或技術層面的教育,更包涵一個家庭持分者的教育,「我們重視家庭,重視女性在家庭中的努力,這不是請一個女傭就可以解決的,是一個女性甚或一個人的個人能力。」

李太停一停續道:「家政雖然教的是烹飪、縫紉,但我們不會故步自封。例如由老師先教煮一道湯,然後學生再從中構想,可以變化什麼不同的湯品,或設計一款可以適合長者進食的餸菜等。無論是什麼科目,creativity和activation都同樣不可缺少。」

文章被讚信心大增

問及李太在學校最深刻難忘的回憶,她笑言於訪問前想了又想,發覺讀書時期一件事,至今仍然印象清晰,「那是我中四時的事,那堂是英國文學課,當時的老師是位修女,我們叫她Sister Margaret Shepherd。當時Sister Margaret Shepherd忽然拿出一篇essay來讀,讀完後向班上說:『這篇essay寫得很好,大家一起欣賞。』起初我還未知道那篇是我寫的,聽她讀了一會才發現。」被老師公開在班上讚揚,自然大受鼓舞,李太笑言:「我很記得當時讀的小說是《老人與海》,我寫那個老人和大魚的搏鬥,寫那個過程中老人的堅毅,Sister讚我描寫得很好。」

置身於一群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同學中,李太直言自己從未想過會被老師點名稱讚:「一直以來會覺得外國同學一定比我叻,那次是第一次,開始覺得自己原來也不錯。」那次以後,李太更加用心學習,往後每一篇essay、每一次學習古典詩,都認真研究,甚至背得滾瓜爛熟。

「讀到後來,自己愈讀愈喜歡,也更得心應手。有時回想,也不知道是Sister發現了我的能力,抑或是因為自己被讚了,才更用功而得到成果。」老師的讚賞,對學生而言彌足珍貴,也影響深遠,「所以我後來做老師,也教這一科,也經常提醒自己。全班二十多三十人,未必個個學生都知道自己叻,或哪一方面叻。我便要盡量幫她們去找,所以我上堂會盡量多元化,例如讓她們設計book cover、讓她們通過drama去重演小說中的情節等等。」

入職膽粗粗教高班

說起當年如何回母校教書,李太笑言感覺像是命運安排,「當時我剛從港大畢業,和當時大部分人一樣,投考政府AO、EO,正在等消息。」大學時讀英國文學和藝術,未收到政府工消息的她,忽然想到如能在母校教英文,應該相當開心,便馬上寫了封信回校。

「學校很快便聯絡我去面試,原來當時有位經驗很豐富的英國文學老師馬上要當媽媽,決定離職,新學期開始在即,當時的校長Sister Sheila Crowe覺得我很適合,叫我回來教。」李太笑言:「當時我說希望考慮一下,叫校長也考慮一下是否真的請我,因為我一點經驗也沒有。」結果第二天校長親自致電游說她,「Sister Sheila Crowe叫我先試一年」。結果這一試,便留了32年。

初生之犢不怕虎,她一到職,便負責教高年級,「兩班中五會考班的英國文學、一班A-Level的英文和一班中六的家政。因為離職的老師經驗非常豐富,我接替她的工作,所以從未教過書的我一來到就要教高年班。」

光是想像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李太卻俏皮笑道:「嗰時根本唔識驚!」她憑着大無畏精神接下教擔,後來學生更讚她教得好,「當時很開心,不過我後來想到,或許也是應該的,因為我正正出身於這裏,我所教的,即是我從前在老師身上學到的。」李太坦言:「當時才20歲左右,我就是將過往所有教過我的老師,她們如何教,自己再加一點新的元素,put everything together,就成為了我自己的方法。」

創校95周年在即,悠悠歲月,當中的凝聚力自然不可小覷,正如李太與學校的關係,連綿不斷,「我在學校的身份不斷轉變,曾經作為學生,後來做了老師,再後來女兒入學,我當上家長,現在則成為校長。」李太育有一子一女,同為瑪利曼舊生的女兒,5年前畢業後更步她後塵,來到學校做老師。「我相信這是因為Marymount是一個讓學生開心的、有很大自由度的學校,而且無論是學生抑或老師,大家的gifts and talents都能夠有發揮的機會。」

具有多重身份的李太語重心長道:「我相信人生最可貴的就是找到一個地方,可以讓自己有所發揮。」

在她心中,最樂而忘返的不是任何一處渡假勝地,而是這所陪伴了她大段人生時光的學校。她笑言,即使在這裏上學、工作多年後,從未萌生去意,「這麼多年來,我真的沒有一天不想回到學校,心裏不曾感到厭倦,也未想過要去別的學校。反而想到日後退休的話,一早起來不用再到學校,心情倒頗有點失落。」

 

李花嘉蓮小檔案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學歷: 香港大學文學士(英國文學、藝術)、香港大學教育文憑、香港大學教學碩士

執教科目:英國語文、英國文學、宗教

興趣:閱讀、寫詩、手作

喜愛作家:海明威、馬嚴君玲、 Katherine Mansfield、 Enid Blyton、William Wordsworth

喜愛書籍:《老人與海》、《落葉歸根》、 The Waste Land、The Lady's Maid、The Famous Five

座右銘: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瑪利曼中學

成立年份:1927、類型:資助

學生性別:

校訓:The Lord is My Light

學校佔地面積:9385方米

地址:跑馬地藍塘道123號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