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8日

潘天惠 訪談錄

靠人工肺呼吸57日死過翻生 謝錦明ICU經歷大愛與奇蹟

「過來看,這是全球最貴的畫作,價值1億美金,你們一定估唔到出自邊個手筆……」今年67歲的退休人士謝錦明(Laurence)指指家中走廊的長畫,說罷露出鬼馬表情,「因為是我畫的,哈哈哈!」

很難想像,半年前他患上退伍軍人症,引發嚴重併發症,危在旦夕,四度踏進鬼門關,長達57日依靠人工心肺機(下稱人工肺)呼吸,主診醫生也一度打定輸數,甚至家人也叫神父來進行臨終道別,整段死過翻生之旅堪稱活生生的「醫學奇蹟」。

今年5月中,當時還是66歲的謝錦明身體不適,他以為是感冒,於是去看醫生,豈料病情急速惡化,「乾咳兩日,連痰都無,不覺得是大件事。」他向來身體良好,差不多七八年未咳過,但這一次,走路也會喘氣,很快心知不妙。

「照完X光回診所看報告,醫生說兩個肺『白晒』,一定要再看專科醫生,專科醫生建議馬上入院。」謝錦明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舊同學、老友記習慣稱他為「仔哥」,兩年前開始退休生活。

「我入了養和醫院,試嘗種菌失敗,試了幾隻抗生素完全無反應,病情每況愈下,之後開始昏迷,幸好袁國勇教授過來看我,認為要馬上轉院,前後9日,就由養和ICU轉去瑪麗醫院ICU。」訪問當日,謝錦明精神飽滿,有說有笑,中氣十足,一點也不似半年前曾經沉痾宿疾。

他在瑪麗醫院ICU住了兩個月,長達57日使用人工肺呼吸而最終能夠存活,成為醫院有紀錄以來第二長紀錄,「退伍軍人症引起肺炎,呼吸困難,嚴重可致命。」因謝錦明留院時大部分時間神智不清,訪問時由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主管陳惠明醫生代為補充,「人工肺是高風險治療,要用又粗又大的喉管插入身體,平均7至10日就知成與敗。」

高峰期插8條喉

謝錦明身在美國的寶貝女兒獲悉後,二話不說放下工作,趕回香港,與謝太一起互相支持,並把漫長的「抗戰」經歷寫成日記,「她說如果熬不過去,就把日記燒給我;熬得過去,就看看當時我經歷了什麼。」他輕描淡寫地說。

「家人告訴我,高峰時我身體插了8條喉,期間半醒半睡時試過自己拔喉,馬上透不到氣,於是被護士綁手綁腳,哈哈!」謝錦明在ICU遇上連環不幸事,壞情況接踵而來。

「現代科技進步,判斷『無得救』的準確幾乎達99%,而他很接近『無得救』的階段,但一直未跌到零。」陳醫生承認,多個轉捩點至今無法解釋,「氣管造口不順、爆肺(肺部有兩個窿),最嚴重一次是腦幹出血,一隻眼合不上,即爆血管,慘在那個位置無法開刀,只能聽天由命。」

「他的病情很反覆,至少4次以為返魂乏術,以腦內出血為例,通常一爆再爆,奇就奇在,差少少去到救不了的位置前,血管慢慢癒合。」陳醫生攤開兩手,似在表示人生幾何,醫生是人不是神。當時,甚至神父亦到醫院,作了最壞打算,已為謝錦明進行臨終道別。

認不出醫護團隊

病人依靠人工肺呼吸,必須使用薄血藥,減低出血風險,但謝錦明爆血管後,只能停用薄血藥,命懸一線,他自嘲道:「若真開刀了,唔死一身潺!」

算不算醫學奇蹟?「不是奇蹟,可以如何解釋?我使用了20多隻抗生素,如此重藥身體也頂得住,第一次更換人工肺的filter(每30日要換一次),只是5秒,便呼吸不了。」謝錦明回憶說。兩個半月後,他返回養和療養一個月,沒有語言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與我病情相似的病人,半年之後仍要揹住氧氣筒出街,但我現在行得食得,只需要每月覆診一次,不用戒口,醫生要我增磅。」

「還記得正式拔掉喉管時,我已能氣若游絲地說出自己名字,甚至得意地說不如唱支歌你聽,哈哈,護士都感難以置信。」然而,他大部分時間使用鎮靜劑,今日回首ICU的日子,儼如斷片一樣模糊不清。「第一次返瑪麗向醫護團隊致謝,隱約記得一個護士的容貌,陳醫生是誰也不知道,我不認識他們,他們個個都識得我,全部出來跟我合照。」

「除了鄭重感謝陳醫生的團隊,感謝好友謝勝生醫生通知太太在危殆時要用人工肺,感謝好友潘太急電身在中國的譚廣亨教授,再電聯百忙中的袁國勇教授到養和替我診症,袁教授的出手已是第一個奇蹟。」說回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謝錦明多番哽咽,潸然垂淚,久久不能說話。

瀕死經歷印象深

在場的謝太交代當時的情況:「每日好似返工一樣,每日探病兩次,中午12點和晚上6點,從未休息,但我不覺得辛苦,女兒隻身回來比我更苦,她在港一個朋友都無,也辭去她的工作。」兩夫妻是大學同學,過了紅寶石婚,結婚42年。

「轉去瑪麗之後,醫生清楚交代病情,坦言見一日,過一日,我終於可以不吃安眠藥入睡。」謝太談吐優雅,斯文大方,原來退休前在高主教書院任教,「我堅持每次探完病都要吃好一點,不能自怨自艾,我不覺得死亡是恐怖,無意義的生存才恐怖,每個人都會死,如果救活後生不如死,相信他也不想活下去。」

 

謝錦明情緒平復後,深情地望向太太,「沒有她和女兒,今日我不會坐在這兒,當然還有我的家人。」

看他有六兄弟姐妹,他是孻仔,長大後各散東西,老三、老四、老五都在國外,「大哥今年80幾歲,當時不敢告訴他,二哥幾乎日日來,三哥回港後見到我雙眼含淚,四家姐由芝加哥回港,重病前未必意識到家人緊張自己,現在覺得大家關係比之前更加密切。」

人間有愛,他今次逃出鬼門關,記憶最深的不是痛與苦,而是ICU的溫暖,「恢復意識後那個男護士Andy Mok問我想做什麼,我寫字給他,說很想洗頭,翌日,他放假回來,還叫兩名同事幫手,這一次洗頭是畢生難忘,那些熱水帶來的感動,點滴在心頭。」頓一下,他再說:「人們批評公院機械化,醫護人員變得麻木,但我的切身感受是,他們真是很有愛心。」

謝錦明年輕時從事出口生意,中二已經受洗篤信天主教,病癒後坦言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微不足道,神的力量不可不信,「我不是導人迷信,57日ICU經歷中最清晰的一幕是,我去到一個地方,周圍都是柔和的金光,乍現一個神或佛的形象,但這個形象我從未在現實世界見過,他問我想說什麼,我答他不想死,覺得自己仍很後生。」

「之後,他指向一個方向,叫我沿這條路走出去,事後我同其他醫生分享過這經驗,他們說這是near-death experience(瀕死經歷),中國人叫彌留境界,原來很多病人都見過,但之前我未聽講,也一定不相信。」

人善人欺天不欺,他是好人好事的表表者,「同學說我做得好事多,差不多20年前,我就為華仁做義工,為兩間華仁籌款1億元做小班教學,如果日後有任何機構有需要我去分享這段經驗,我也會義不容辭,希望鼓勵到更多病人和家屬。」

謝錦明小檔案

年齡:67歲

身份:退休人士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

興趣:運動、畫畫

 

撰文 : 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