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30日

玄火 商戰體壇

死亡拳套

很多人認為混合格鬥(下稱MMA)比起傳統搏擊運動拳擊更殘忍、危險性更高,甚至受傷率和死亡率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實情是否如此?

今年7月份,拳壇在前後一星期時間,接連發生了兩宗死亡事件,23歲阿根廷拳手辛杜倫在擂台打到第四個回合,鼻血直流,依然堅持比賽,結局是腦部嚴重受損,導致器官衰竭,英年早逝。28歲俄羅斯拳手杜達舒夫一路捱打,教練本想在第九回合放棄,但他打到第十一個回合倒地,搶救後回天乏術。

別說世界級的柏基奧和梅韋特,中國拳霸鄒市明5年前在澳門打職業拳賽,打敗泰國對手,兼獲得挑戰金腰帶的資格,一場比賽進賬420萬人民幣。多年來,拳擊運動員高踞體壇收入榜前列位置,無他,因為這些錢是搵命仔換回來,擂台上不僅是釋放人類原始獸性的地方,也是打死人無命賠的地方。

每年數人喪命

由1890至2019年,拳擊運動已令1800人命喪擂台,超過任何一項運動,當中還未包括業餘比賽。2010年學術研究報告指出,1950年至2007年之間,共有339人因頭部嚴重受傷而失去生命,數字難以同相對新興的MMA比較,但唯一肯定的是,MMA不是每年都有人喪生,平均起來也不是每年有數宗死亡個案。

近代一點,由1998年至2013年 MMA死亡數字是8宗,而1998年至2011年,拳擊死亡數字已達到60宗。當然,兩者基數不一,無法作出直接比較, 全球拳擊比賽的數字肯定高於MMA。不過,統計如果以1000人為單位,受傷率最高的卻是MMA,達23%,高於其他搏擊種類。

可是,搏擊運動最致命的傷患永遠是頭部和頸部,2015年數字顯示這類傷患最高的,還是拳擊,達到84%,反而MMA排名第3,相差20%,比起空手道還要低。說出個重點來,腦震盪往往是最致命的受傷,拳擊的腦震盪比率達14%,拋離其他運動,原來MMA不過是4%。

觀眾誤以為MMA痛快很多、節奏更吸引,但MMA有統計以來,KO比率一直也低於職業拳賽至少5%,KO較多,受重創的風險也相對提高。的確,MMA的受傷風險高,但通常是中度到輕度傷患為主,平均養傷期為20日,比拳擊少了6日,一切盡在不言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