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反送中」運動,經過「元朗襲擊事件」後,除了突顯出政府錯判社會形勢及警民漸漸產生出仇怨關係外,也反映出香港的「主體價值」的危機。在網絡世界的「組群分割」趨勢,即「個體傾向只與自己想法接近的人作分享和互動」的推波助瀾下,相當部分的年輕人已失去與其他不同意見人士交流的耐性,而這正正欠缺了西方民主思想所賴以成立的具開放性主體價值基礎。
繼6月中,筆者被學生以「犬儒」、「港豬」譏諷,又被舊同學嗤之以鼻後,筆者早前在臉書的帖文,又被網友以「全錯。不打算花唇舌在(我)身上」回應。繼而被另一篇以「港豬、港犬」為標題的文章圍堵,暗示筆者弄不清眼前所謂「勇武派」行動的意義。果然,之後幾天,早上阻礙港鐵運作的「不合作運動」便開始了。
「非友即敵」現象
說坦白,筆者的個人取態及判斷是否百分百正確,並不重要。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擔心的,反而是見到眼前年輕人意識的「封閉性」及他們的「非友即敵」邏輯。
本來民主思想的其中一個預設,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並由此而出,不同人對不同事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與行動。而民主制度就是透過選舉及議事機制去處理各樣政治及社會的問題。因此假設所有人就同一事件,都只能有同一樣的反應,根本就絕不合理。況且就算以「大是大非」或國際認可的普世價值標準去做衡量,由判斷到行動之間,亦可以有千百樣的可能。什麼「我對,你錯!」、「你全錯!」、「你不贊成我,就是港豬、港犬」、「我不守法,是公民抗命;你執法對付我,是罪大惡極」等的說法,根本就是具「排他性」的思考死胡同。
筆者從不懷疑年輕人的出發點,但在滿口負面、醜化及指罵他人的語言下,年輕人的主體價值即不可能再具有「開放性」與「生命力」。而由此生出的,亦只有兩極化、狹隘與排他思想,與他們心滙追求的自由、民主理念,愈走愈遠。
筆者在此敬告各位教師,具開放性的主體價值培養,對年輕人及建立一個更美好的香港,非常重要。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循循善誘,為年輕人建立榜樣。
作者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一級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STEM教育 三大關注點 |
上一篇: | 少年夢,你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