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
「Work isn't to make money; you work to justify life.」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 1887-1985)說。
夏加爾生於俄羅斯Vitebsk(位於現在的白俄羅斯)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爸爸受僱於一個漁商當搬運工人,看着他天天吃力地搬抬着那些重甸甸的大桶,少年夏加爾同自己講:要抵抗這種艱苦的命運!他立志要成為一個藝術家。
色彩濃烈
然而,在當時俄羅斯政權底下,夏加爾跟其他猶太人一樣,都被視為「低(俄羅斯)人一等」,不能進入一般俄羅斯人學校接受教育,搞藝術也是一種階級特權。
雖然媽媽認為夏加爾「我要做畫家」這個志向不切實際,但她仍設法把他送進學校學畫。1906年,夏加爾前往首都聖彼得堡習畫,並逐漸在當地藝壇取得成績。
對藝術的熱切追求,終於把他帶到歐洲藝術中心巴黎。抵達初時,連法語也不曉,但巴黎的一切都新鮮得令他目眩。這個「光之城市」給他帶來無限奇遇和機會。
在此,夏加爾遇上了畢加索,接觸到立體主義;然而,用「心」創作的他,對立體派過度強調的理性和幾何形狀,很快便失去興趣。夏加爾又遇上了超現實主義,領軍人物Andre Breton對他反地心吸力的飄浮人物、異想天開的繪畫讚賞不已,然而夏加爾卻無意加入超現實大軍。
芸芸流派之中,唯獨野獸派大膽鮮明的用色,跟夏加爾的濃烈情感一拍即合;漸變、非自然的色彩運用,從此成為了他獨特的藝術語言。畢加索甚至曾經說,當(野獸派首領)Matisse去世,唯一真正懂得顏色的畫家,就只有夏加爾一個了。
漂泊半生
巴黎文藝圈對這個來自俄羅斯的猶太裔青年也充滿好奇,他繪畫中滿滿的情感、詩意和色彩,感動了一眾詩人。巴黎為夏加爾開展了一個自由廣闊的世界,並在商業上取得相當的成就,可謂終於擺脫了他「艱苦的命運」。
1914年,夏加爾回鄉探親,本來只打算逗留數月,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卻突然爆發了,他被迫滯留在俄羅斯。1917年十月革命,當時的Bolshevik政權任命夏加爾為維捷布斯克藝術委員,但他充滿奇思異想的繪畫,卻被批評為不切合馬克思和列寧思想。
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人們,命中注定逃不過一場比一場殘酷的戰爭。1940年,德國的坦克壓進法國,身為猶太人的夏加爾,處境尤為危險,他最終接受了美國的庇護,搭船流亡到紐約。一切又重新開始。
二戰期間夏加爾一直在紐約。到了1944年,摯愛的妻子突然病逝,夏加爾跌入無盡的悲傷中。紐約對於夏加爾而言,本來就只是個避難所,1947年他決定回到第二故鄉法國,才終於結束大半生的漂泊。
思念故鄉
漂泊的夏加爾,終身的創作主題都離不開故鄉。在巴黎時,他在畫布上描繪的,始終是故鄉那些小木屋、猶太教堂、小提琴手、黑帽黑外套的男士,以至公雞飛馬奶牛山羊,這些都是他故鄉的猶太傳統、民間童謠。
令他日思夜想的,除了故鄉一事一物,還有一個人——未婚妻貝拉(Bella)。夏加爾年少時對貝拉一見傾心,認定她就是上天給他最幸福的禮物。然而夏加爾當時仍然是一個「窮畫家」,貝拉的父母曾經大力反對兩人;在巴黎成名後,1914年他跑回故鄉,就是為了與貝拉結婚。
在結婚前數星期,他更畫了一幅代表作The Birthday,記下他對貝拉的愛情。畫中描繪了在客廳的夏加爾飄浮在半空,扭轉頭給拿着花束的貝拉一個kiss。幸福,令夏加爾超現實地反地心吸力了!
一戰結束後,夏加爾帶同貝拉一起到巴黎定居,經濟充裕了,一家人搬進大屋,間中到南法度假,他形容這是最快樂的時光。此時期,他大部分畫作的女主角都是貝拉。
The Bridal Pair with The Eiffel Tower的新郎新娘在艾菲爾鐵塔前相擁,兩人都雙腳離地飄浮起來,大公雞也出席了婚禮,長着翅膀的精靈小提琴手為兩人演奏……夏加爾的繪畫常被評為夢幻,但他強調他的畫很「寫實」,甚至比他目睹的世界更真實。這些真實就是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貝拉永遠的愛。
當年那個矢志以繪畫藝術抵抗命運的男孩,終於擺脫了貧窮,卻擺脫不了永恒失去摯愛的傷逝。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古波斯三寶之一 薛西斯一世浮雕 |
上一篇: | 詩意大理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