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27日

伍懷璞 KY 國學與生活

淺談「富不過三代」(二)

上期本欄刊登了由好友KY執筆,淺談他對「富不過三代」這說法的見解。他認為從歷史角度去觀察,這個說法除了家族企業外,更可用來分析國家或地區的興衰歷程。因篇幅關係,上期只刊登了全文的一半,今期續談。(以下全文由KY撰寫)

本文上期簡單地描述了一般發生在中國人社會、典型的「富不過三代」原因和過程,也把「三代」時光概括地以100年來定義,並嘗試以此在舊中國農村社會中有着深厚傳統的說法去評論中、西方企業管理和經營的效果,今期嘗試以這句古老說法去衡量西方國家和香港的「氣數」,看這句說話是否放諸四海而皆準和至今仍然適用。

本來不論家族、企業甚至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皆逃不出「盛極必衰」這一規律的,問題是這個由興盛轉衰落的過程,一旦發生,是否必然只消100年左右便完結?

國家氣數 也不例外

在二十世紀以前的西方,全是歐洲列強的天下。如仔細參看歐洲歷史,從十五世紀以來,從葡萄牙至英國,似乎也是各領風騷100年左右便無以為繼。當然,講歷史不是在這裏三言兩語便能描述清楚的,但粗略說來,十五世紀是葡萄牙國力最鼎盛時期,十六世紀卻是西班牙最為興盛,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十八世紀的法國是全歐洲的焦點,而十九世紀的英國更是重要的全球力量。

貨幣的力量與國家的興衰也有直接關係。在十五和十六世紀的海洋時代,隨着海洋探索的活動,葡萄牙和西班牙壟斷了東、西方的海洋貿易,並通過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成為當時最強的兩個國家。葡萄牙主要是進行香料貿易,輸送白銀和黑奴,而西班牙卻是率先使用金本位的經濟體制並發行可兌換黃金的中央銀行券,流通使用,這或許是最早的流通「貨幣」。

十七世紀初,荷蘭因對抗西班牙勝利而取得獨立,除奪取了很多遠洋香料及其他海上貿易,也通過捕撈和加工鯡魚而致富,使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經濟中心。而當時的荷蘭盾亦成為全球關鍵貨幣。但後來因荷蘭的投機分子瘋狂炒賣鬱金香,引起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爆破,使荷蘭全國陷入混亂,不少人破產致使這當時第一強國衰落。之後,法國的路易十四想成為歐洲的太陽而窮奢極侈;拿破崙想征服歐洲成為他的帝國而動武,法國貨幣在十八世紀因而每況愈下,終於也隨拿破崙在滑鐵盧一役戰敗而衰落。

英國在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率先展開工業革命,經濟規模迅速擴大,遠超當時的歐洲。同時,借助大航海時代,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多處擁有殖民地,展現無比國力。維多利亞女皇在1897年慶祝她登基六十周年鑽石慶典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全球最富有的工業大國並有4億(全球四分一)子民人口。倫敦是當時全球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人、物和金錢都聚集在此,英鎊順理成章地成為全球的關鍵貨幣,一時無兩。但在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倫敦的優勢開始滑落,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進一步虛耗,殖民地相繼獨立,大英帝國今非昔比,英鎊的關鍵地位也開始被當時冒起,並以黃金為本位的美元取代了,時為二十世紀中葉。

如果主要貨幣的實力也是逃不出三代(或100年)光景,則現時的美元(以至美國)的氣數也許距衰落已不遠了。觀乎美國現時國債纍纍,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屢創新高,近年又奉行狹隘的單邊主義和推行貿易壁壘政策,動輒制裁他國,明顯不受他人歡迎。如這情況持續,或許至本世紀中葉,恐美國的「氣數」也應盡了。

迄今為止,歷史上任何大國的崛起, 似乎也逃不出「盛極而衰」的演進模式,從崛起至頂峰再而衰敗的時間,亦只能維持約百年左右。「富不過三代」是規律?是宿命?

現今香港 處第三代

回顧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大量窮苦大眾從內地湧入,社會極度貧困和經濟不景,幸而這一代的人刻苦耐勞,不懈奮鬥地為生活奔波打拚,使香港的經濟從五十年代的30年內起飛(興家),一躍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締造了東方之珠的美譽。

及至中國大陸在1979/80年推動改革開放後,香港大部分廠商北上經營,使本地工業逐漸式微,迫使經濟轉型。但隨着內地企業不斷壯大,各類原本是港資和外資操控的業務,如金融、物流、房地產等等也逐漸被中資企業取代,競爭對手多了,很多本地的龍頭企業增長速度也放緩了,能夠維持業務的已很不錯了。如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約至2010年)的30年內香港猶如來到了「第二代」,可幸香港的「家底」仍厚,就算遇上如「樓按負資產」、「沙士」和金融風暴等等的衝擊,也不致出亂子。

時間上,現今的香港已踏進第三代。

香港現時社會問題日趨嚴重,除了人口老化,社會貧富懸殊和不公,樓價和租金持續高企,年輕人的訴求和向上流動機會,醫療和教育等等問題極待解決外,近年香港社會變得動盪,矛盾爭拗日增,各方欠缺團結共識,而且各不相讓,社會被形容為「已被撕裂」和已「碎片化」。香港原有的優勢、核心價值和幹勁,也日漸褪色,形勢已經大不如前了。如情況不變,前景堪憂。難道香港真的已經進入「食老本」的第三代,由盛入衰了?

除了「富不過三代」,中國人也有一兩句極具智慧的話,那就是「以和為貴」、「家衰口不停」。如今社會各方爭拗不斷,或許如今正是社會上各界人士放下分歧,攜手合作,齊心向明而治,重振香港的時候了。

撰文:伍懷璞 KY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