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1969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11號成功載着人類登陸月球,太空人杭思朗在月球向地球說的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標誌着美國和世界歷史的重要里程。
為慶祝人類登月50周年,世界各地掀起登月潮,香港太空館舉辦相關展覽,介紹當時將人類帶到月球的火箭、太空船和太空衣;連暑期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月球探測記》也大談主角登上月球的趣事。
近年各國加強太空任務,今晚開始播映的紀錄片《登月五十年》(Chasing the Moon)一連6集探討當時蘇聯及美國的太空競賽,以珍貴片段及訪問回顧過去探月歷程。
「1969年7月,我只是英格蘭的一個10歲小孩,母親在半夜叫醒我,便看到兩個美國人踏上另一個世界。」這一幕,讓電影電視製作人Robert Stone畢生難忘。他於2017年開始製作紀錄片《登月五十年》,從全新角度探索上世紀六十年代太空競賽的成敗,以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阿波羅計劃背後的深層意義。
除了50年前的珍貴片段和聲音檔案,影片中Robert找來NASA前首席歷史學家Roger Launius等專家、官員、記者,甚至最早登陸月球的阿波羅11號太空人Buzz Aldrin等人,告訴觀眾「追月」的真相。還有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兒子Sergei的聲音訪問,回憶父親在美蘇冷戰期間如何在月球競賽中超前美國人,最後苦敗的心情。
赫魯曉夫兒子現身
紀錄片一開始就呈現3名美國太空人 杭思朗、Buzz Aldrin和Michael Collins乘搭美國土星5號火箭裝載阿波羅11號太空船,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平台前往月球進行歷史性測試發射畫面,著名主播Walter Cronkite在震天巨響中從椅子跌下來。
軍人出身的杭思朗擁有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1968年獲選為阿波羅11號的登月指揮官,1969年踏足月球表面時已接近40歲。Michael Collins和Buzz Aldrin分別是指揮艙駕駛員及登月艙駕駛員。當杭思朗與Buzz Aldrin乘坐分離的登月艙到月球表面,為NASA收集土壤和岩石作科研用途,同時留下一面美國國旗、紀念阿波羅1號遇難太空人的獎章和銘牌,Collins獨自留守指揮艙監測。最後3人完成這項人類歷史創舉,究竟當時社會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人類登月這一刻如此重要?
原來,自從1957年蘇聯向太空發射了首支人造衞星「衞星一號」(Sputnik 1)開始,令人類對於探索外太空充滿幻想,同時掀起了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賽。赫魯曉夫的兒子Sergei表示:「我的父親對成功發射人造衞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但是第二天當他意識到美國的反應、震驚和恐懼,這件事亦成了蘇聯報紙的頭條新聞:『我們是第一個!』每個人都感到驚訝,所有蘇聯人民都希望向美國展示我們領先於他們!」
人造衞星的成功引起了人類對太空研究的關注,1961年蘇聯發射東方一號完成首個載人太空任務,讓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宇宙觀看地球全貌的人,他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功,為蘇聯人贏得了太空競賽的勝利,並獲封為「蘇聯英雄」,一下子就贏得了一代蘇聯人的仰慕。
Sergei在片中說:「這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父親想要建立良好公共關係,所以我們將加加林帶到莫斯科,在機場迎接他,然後開車前往紅場,沿途獲群眾歡呼喝采。對我來說,我是一名專業人士,工作是宣傳,不過對普通人而言,這是真切感覺,加加林成了公眾人物,他的臉充滿吸引力,到處都有其紀念品,亦象徵蘇聯科技之偉大。」
納粹黨員助美登月
蘇聯的成功加深了美國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翌年,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宣布要送人登月。美國太空總署隨即展開長達10年的「阿波羅」計劃,致力於完成載人登陸月球和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其中一個重要人物是Edward Higgins White II(Ed White),1965年他執行雙子星4號任務時,成為了第一個進行太空漫步的美國人,即是太空出艙活動,離開地球大氣層後於太空飛行器外工作。
Ed White被培訓成為了阿波羅指令服務艙的飛行控制系統專家,1966年被選為第一次阿波羅計劃飛行任務的指令艙駕駛員。不幸的是,1967年進行一次例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導致他和另外兩位太空人Gus Grissom、Roger Chaffee死亡。
失去3位勇敢的太空人,讓NASA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改良出更安全的太空船。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美國火箭的製造者──德國納粹科學天才Wernher von Braun,他是甘迺迪總統推動登月計劃的關鍵及具爭議人物,他製造武器讓納粹德國濫殺無辜,但在二戰後和團隊被美國政府收歸旗下,成為NASA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
Wernher自小熱愛研究天文學,五十年代掀起太空熱潮時,當時的Collier's雜誌做了一系列關於太空飛行可能性的專題文章,每周有數百萬訂閱者,同時激勵了華特迪士尼向公眾推廣迪士尼主題樂園計劃,他和Wernher亦共同製作了幾部電影及拍攝阿波羅計劃的宣傳影片。
這套紀錄片逐年呈現美國自六十年代「追月」以來發生的關鍵事件,包括阿波羅計劃的發展與越戰悲劇重疊,另外提到甘迺迪政府選擇空軍飛行員Ed Dwight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太空人進行訓練,實現種族平等。
現年已85歲的Ed Dwight在片中回憶被派往愛德華空軍基地受訓及與教官Chuck Yeager相處的點滴。他在紀錄片中說:「當白宮宣布我們現在有一名黑人太空人,甘迺迪總統打電話給我的媽媽和爸爸,說要我去全國各地。」
作為第一個黑人太空人,Ed Dwight到黑人社區和小孩交談,亦到訪不同城市和學校宣傳,甚至出現在新聞雜誌的封面上。他原本有可能名列首批登月太空人名單中,可是甘迺迪遭暗殺後,在種族歧視下,他於1966年黯然離開空軍。
不過,這見證着甘迺迪政府着重公關活動,當時甘迺迪允許太空人將他們的故事獨家賣給The Life Magazine,因為事實證明,公眾對衛星不是很感興趣,而是被人性化的故事和對太空人的生活日常感好奇。
由於過去大多數英雄都是體育英雄、演員,因而讓甘迺迪政府構思出早期出現黑人太空宇航員的想法。由此可見,登月計劃不只是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亦是凝聚民心的一股宣傳力量。
《登月五十年》
播映頻道:明珠台
播映時間:晚上9時30分
播映日期:7月24日起(逢周三)
撰文: 林艷虹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