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20日

伍懷璞 KY 國學與生活

淺談「富不過三代」(一)

早前,筆者曾邀得剛從他本業退休的好友KY,在本欄客串了數篇從科學的角度看風水的文章,饒有趣味。今天,筆者又邀得KY客串,分享他對「富不過三代」的見解,以下是他的意見。

「富不過三代」是中國人通過長久觀察和從生活經驗積累得來的結論。這句老話像是魔咒般,用來形容某些家族在興家之後很快便衰落,歷時不過三代人的光景。當中有個典型的過程,一般是指在第一代白手興家之後,第二代即使能守住由上一代傳承下來的財富產業,到第三代時往往出現慵懶或不肖的「敗家子」,導致家道中落。簡單地說,這是一個「興家、守業、衰落」的過程,歷時三代。

三代典型 有跡可尋

所謂「興家」,並非指由一窮二白,努力達致上游至小康或中產階層這般簡單,而是指由相對貧困開始,憑着不辭勞苦,漸漸發達至富甲一方;又或由小生意做起,不斷拚搏逐漸興隆至成跨國大企業的那種。在古時農村社會,一般人的財富收入,常與其付出的勞力成正比,愈勤力工作,收入便愈多。而這一代人經歷辛苦勤勞地積聚財富,深知錢財得來不易,故這一代大多是知慳識儉、勤勉刻苦的。

第二代則因眼見父親輩的克勤克儉,搵錢打拚,創業艱難,故此當他們接手經營家族生意或產業時,大多是克紹箕裘,按照父親的教導或行事方式,蕭規曹隨地把家財或業務平穩地維持下去,縱使業績不如以往,如能守住父親輩所創的事業和財富,已然不錯了。故如以家財或業務增長速度來比喻,「守業」便是增長放緩,業務到達頂峰而無以為繼,動力開始下滑的現象。

問題出在第三代,因這代人是「含着金鑰匙出世」的,生於富門,物質充裕,生活無憂。在嬌生慣養下,「飯來張口,要乜有乜」,小小年紀就因為必有依靠,而習慣了不思進取,加上很少見過父母們要怎麼愁眉苦臉地捱苦或面對過任何艱辛,看似事事順利,便誤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長大後易傾向揮霍享樂,對協助家族業務發展興趣不大,更不用說會有任何建樹。相反,如果家族成員多,兄弟姊妹間因不和而爭產,使家族生意幹不下去的情況卻是屢見不鮮的。家族「房」數多而不和,是衰落的主因,這一代人雖然不一定立即便把家財業務全部敗去,但大勢已去,風光不再,便是這一代的寫照。

三代光陰 約一百年

按中國人一貫的說法,父子相繼交替為「代」,也稱為「世」。《皇極經世》以三十年為一世,故「一代」一般是指三十年的,這也與「三十而立」的說法一致。如果「一代」是三十年,那麼「三代」就是九十年了。

「九十年」這數字,並非是絕對的,它只是一個籠統數字吧。「三十年」並非父傳子、一代傳一代的必然「死線」,尤其是當引用「富不過三代」這題目,在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時,我們不必執着,就把「三代」說成一百年,以便於理解也是可以的。

我們所要討論的是,這個在舊中國農村社會中,有着深厚傳統的說法,是否放諸四海而皆準和至今仍然適用?一個家族、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氣數」,是否只能歷一百年左右,便風光不再?

放諸四海 似亦適用

很多對企業管治有認識的朋友均指出,一個中、西方企業管治的分別,就是西方公司多是把企業的「擁有權」和「管理權」分開,架構上大股東很少親自管理企業業務,多數交由專業行政人員按企業目標和既定政策推動業務的發展,故此有說外國的公司可以「延續多代,歷久不衰」。

相反中國人的企業,多不能做到真正的企業化運作,「生意」一定是父傳子;「生意」擁有者多喜歡以「老闆」身份「話事」,就算請了專責的總裁和經理人,但真正的「話事人」仍是家族內的成員。「擁有權」和「管理權」分不開,管理不能專業化,用人又不是「能者當之」,便易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結果。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上述中西企業不同的管治方式,其成效在百年後看,竟也是差不多結果的,很多西方的「百年老店」,雖度知名度仍然存在,但業績已經下滑至令人唏噓的階段,更多是未到百年已「不知所終」了。這現象可以由國際品牌顧問機構Interbrand每年制定的「全球百大品牌排名榜」得知。例如曾經風光一時,被譽為美國製造業象徵的美國通用電氣(GE),現在已經虧多盈少,負債纍纍。另一例子是可口可樂,它曾經連續13年稱霸排名榜,但近年排名已不斷下滑,雖力求轉變創新,成績仍差強人意。企業經營要做到「與時並進」已然不易,要站在巔峰百年而不墜,似乎也很難。

選賢與能 延緩衰落

聞說日本人有一個「富可過三代的秘方」,那就是日本人的「養子制度」。日本人於選擇家業繼承人時,多以家族事業的長期繁盛,能延續不墜為着眼點,如果自己的兒女無能不才,便不顧血緣關係,以養子繼承家業。這是日本獨有的優選法,用以防止嫡系子孫間或無能不肖,導致家業衰敗之策。說穿了,這也是「選賢與能」之法吧。

縱使如此,這「秘方」的成功案例也不太多。據說,企業如三井、三菱、住友家集團、豐田汽車、松下電器等,皆曾用此「秘方」傳位給其養子以助「復興事業,扶植家道」。這些家業在日本大多維持了數百年之久,但若從「興家」(即成為跨國企業)時起計,似亦並不盡然。很多家族企業,雖然歷史悠久,但並不代表經營旺盛,歷久彌新的。

至於應用「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於計算國家或地區的「氣數」是否奏效,限於篇幅,下期續談。

撰文 : 伍懷璞 KY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