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12日

林艷虹 敦煌直擊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30年忘我研究曾被困石窟

敦煌距離香港逾2700公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屬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無數學者和遊客到訪,更有人奉獻一生守護及傳承敦煌藝術文化,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是其中的佼佼者。

雲南出生的他大學三年級時在報章看到敦煌研究院人才青黃不接,深受觸動,於是不顧父母反對,1984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去到敦煌工作,當時的生活非常艱苦,他默默堅持,就算到日本修畢美術史碩士及博士課程後,也沒回到大城市過較舒適的生活,而是一直待在敦煌,他甚至試過工作至忘了下班,被鎖在石窟內。

記者由香港先飛西安,再轉機到敦煌,航程大約5小時。從市區驅車前往莫高窟,經過一望無際的筆直公路,大約半小時後終到達莫高窟標誌性的「九層樓」,那是遊客打卡熱點,也曾是趙聲良居住的地方。

他回憶:「剛開始的生活挺艱苦,我住在九層樓前的一間土房子,裏面都是土炕、土桌子,屋頂有老鼠掉下來。那時冬天沒有暖氣,當地人會生火爐子,我是南方人不會做,半夜爐裏沒火,早上起來鼻子都結冰。而且冬天沒有水,要去莫高窟前的大泉河破冰取水。」

他是1984年到敦煌,想當年真的「吃」了很多苦。「冬天太冷種不出菜,本地老百姓每年11月把蔬菜儲存地下,只有3種菜可保存:大白菜、蘿蔔和土豆,一直吃到翌年三四月,直至1986年,四川的菜可以運來敦煌賣,才有新鮮菜。」

不過讓他最難受的是所喝的水,那時敦煌人都是喝大泉河的鹹水,趙聲良經常腸鳴肚瀉,拉了兩個月肚子才適應。「有時出差回來又不習慣,熬了大概兩三年,變成當地人才沒有問題。但剛來工作的人都是這樣,水的問題到九十年代後接通了市內水管,才有淡水喝。」

北京畢業直奔敦煌

小時候他喜歡畫畫寫書法,老師告訴他,如要上美術學院,就要考美術試。「可是考大學時我不知道美術是單獨考的,還想怎麼沒有美術?哈哈,結果考得不錯,文學和藝術差不多,就念中文系。」

他在大學看到敦煌的畫冊,特別喜歡,1983年從報紙上看到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的一篇訪問,提到人才青黃不接,希望更多大學生到敦煌去。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段院長,很快收到回信說歡迎他到敦煌。「不過父母反對,他們覺得敦煌十分荒涼,都是沙漠,很擔心,寫信勸我不要去,但我覺得可以在敦煌做一番事業。」

他怕回家後被家人勸說而改變主意,就直接從北京去敦煌上班,工作後才給父親寫信,父母亦沒辦法。「我慶幸趕上時代變化,中國改革開放令敦煌得以發展,最大變化是旅遊,以前敦煌沒有遊客,只有出差經過的人,現在每年上百萬人到敦煌,帶動敦煌經濟,研究院也很大變化,人員增加,生活條件改變,能跟國內國外交流。」

當時日本畫家平山郁夫到訪敦煌多次,深受敦煌藝術文化感動,讓敦煌研究院每年派兩名人員到東京大學進修,費用由日本支付,培養有關年輕人才,至今未停過。「後來拓展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我們學習國外研究方法,跟外國學者交流。」

1996年,趙聲良獲派往日本進修。兩年後他自費留在日本成城大學,先後完成了美術史的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課程,2003年重回敦煌研究院。「日本人的嚴謹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認真對待每個研究工作,對學生要求嚴格。有一個日本小女孩皮膚很白,為了研究到印度好幾次,變得黑黑的,論文寫得很好。」

他寫博士論文時壓力很大:「有時跟朋友發牢騷,完成不了便跳海。最後知道怎麼做,回來敦煌研究更得心應手。日本人做研究會反覆調查,要有充分論證,因為文物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元,所以要考慮到修補後會不會再掉下或壞掉。記得莫高窟第85窟修復時,跟日本和美國專家合作做充分的前期調查,這是不容許失敗的事,一旦失敗,壁畫便壞了,這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是在日本學到的。」

待遇不高招人困難

1987年,敦煌莫高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存700多個洞窟,自1979年旅遊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遊客數量持續增長,從最初2萬多人次增長到目前近百萬人次。旅客激增,他也要面對平衡保育與旅遊發展的問題。

 

「我們強調以保護為基礎,這是我們命脈,沒有保護的話,搞經濟、搞旅遊都是空談。當然有矛盾,旅遊開放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洞窟裏二氧化碳會改變洞窟溫度和濕度,影響壁畫,所以規限旅遊人數,夏天限定普通洞窟是6000人,超過便叫停,每天都在監察,然後告訴旅遊部門這個洞窟關了,不如看另外的。現時每年約有50至60個洞窟是開放的,每一張門票包括8至10個洞窟,我們要調節,使每張門票參觀的洞窟不同。」

敦煌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他一直研究,同時歡迎各地學者前來進行歷史、考古、藝術各方面研究。「30年前外國專家幫我們保護文物,現在我們也派專家往國外培養年輕人,帶動更多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今年我去了柬埔寨,看他們有什麼需要幫助。目前研究和修復團隊超過100人,只管敦煌算是可以,但承擔國外保護工作是不夠,希望增加專業人員,可是不容易,最近幾年國內一些大學研究機構待遇提高,但敦煌不像大城市,待遇不高,招人才不樂觀。」

趙聲良卻不怕苦,作為院長平日公務繁重,經常四出推廣敦煌文化,還不忘寫書,他笑說:「不管是搞藝術創作,或當一個學者,有話不得不說,不得不寫,這樣的東西才有價值,這是衝動,一個藝術家如果缺少衝動,勉勉強強創作,畫出來、寫出來的東西也許沒什麼價值。我通過研究,有了收穫,對國家文化有了認識,希望盡快寫出來告訴年輕人敦煌文化如何豐富,這股衝動令我不停地寫。」

用電筒照明做記錄

他參觀外國博物館也特別注重去看中國文物,1996年在東京留學時看了當地大型的絲綢之路展覽,展出英國、法國收藏的敦煌文物,令他震撼。

「畫特別大,像窗簾般超過3米高,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人、敦煌人很難受,我們的藝術品被拿走。但是光傷心沒有用,作為學者要做好研究及寫書工作,讓更多中國人知道敦煌曾經輝煌的東西,讓大家愛惜它、保護它。」

這些年來,他努力研究敦煌石窟藝術及中國美術史,特別對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故事畫、飛天藝術等作深入研究。他喜歡的洞窟很多,受影響最深的是莫高窟第61窟。「從1991到1992年,天天待在洞窟調查,裏面五台山圖高3米多,呈現大大小小的寺廟。我每天帶梯子,爬到梯上拿電筒照亮,邊做記錄邊查歷史資料。有幾次不知下班,被巡邏的人鎖上門,只好等,看見前面有人過來,趕緊叫喊,後來發現經常被人鎖也不行,於是帶個『正在工作』的紙牌掛在門上,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寫了長篇論文,很充實。」

他期望未來能透過不同形式推廣敦煌文化。「日本人很了解敦煌,以往日本展覽都人山人海,中小學生也看,還推出文創產品、小冊子,中國人更責無旁貸。在古代,敦煌藝術是老百姓的,唐朝一流畫家如吳道子的作品都在寺廟裏,普通人可進入感受。現在很多人認為敦煌很遙遠,跟生活沒關係,我們要加強教育。」

今年,香港民政事務局及青年廣場主辦,敦煌研究院支持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培訓香港一班學生成為導賞員,正是保護歷史和加強教育的工作。

 

趙聲良小檔案

出生年份:1964

出生地點:雲南昭通

學歷: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成城大學文學碩士(美術史專業)及文學博士(美術史專業)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