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28日

葉輝 生命通識

大南寮.石古壟.觀音山

話說大南寮原名大藍寮,皆因村民世代均種植大藍而得名,後人稱之為大南;村民姓劉,原籍廣東省興寧縣,已傳二十代,有三百餘年歷史;村民靠耕田及上山斬柴為主,近年大多已往海外謀生;村中設有祠堂、大王及伯公壇,祭祀與鄰村無大分別。

石古壟村為許姓村落,祖先原籍廣東寶安縣,康熙年間(1662至1722年)建村定居,約有三百年歷史;至於村名由來,據說以往石頭甚多,因以得名;部分村民遠赴海外謀生,現在有村民飼養蜜蜂,所出產之蜜糖相當純正;早期村中之教育乃在祠堂,聘老師任教。

在百年前,小村落不少文人蔚出,曾有「儒林之村莊」的美譽;村民鄭姓,先世原居福建長樂縣,明末清初南遷,村址本為黃土之地,故名黃泥頭;雖為貧瘠之地,倒也地靈人傑,出過光宗耀祖的才俊,有跡可尋的包括光緒十九年獲武魁的鄭文濤,及在光緒二十七年獲封「欽賜副魁」的鄭汝楠;兩者之牌匾仍存於鄭氏家祠;據村中父老所言,類似牌匾曾於和平後無故失去。

鄭氏祖先原居於沙田圍一帶,今鄭氏之祖墳仍可見於圓洲角;其後由於土地多為鹽田,不宜耕種,分別遷往香輋、大輋及茅笪;香輋的「輋」字,意為無水或缺水之田地,通常僅宜種植花生或麻等,此類堅實而瘠的黃土倒適種香樹,因而取名香輋;香輋旁為黃泥頭,鄭氏再從香輋搬往黃泥頭,可一邊種植,一邊以黃泥製磚,也有上山斬柴,另有設炭窰燒炭,現今廣源村附近仍可發現昔日之炭窰。

觀音山村村民源自廣東東莞縣後街遷來,初來時居於沙田頭,期後再遷往山上定居,時稱竹頭坪村,但村民見山形酷似觀音菩薩坐於山上,故改名觀音山;自定居此區後已有十三傳,推算約有三百年歷史;村民以耕種為生,更兼以斬柴、燒炭及染布;織麻及染布多由女性負責,斬柴及燒炭則為男性擔當;此村一帶種有大藍樹和麻,村民遂利用作為織麻及染布,村內有一個約十多二十呎闊的窰,將柴枝製成炭。

觀音山村附近本來還有崗版村與柴堆坑村,村民均姓王,同屬一太公,但由於人丁稀少,故亦列入觀音山範圍;村民所種植的大藍為染布的好材料,村民會在水坑邊挖一個闊約六呎,長約七呎的大洞,放水至半深,將大藍放入浸十多天,將大藍之莖部拿起,只餘葉,將之攪溶,即可將布放入水中,只需浸一日一夜,布疋便會染成藍色。

芙蓉別村名來歷雖已不可考,《九約竹枝詞》有云:芙蓉別外種花園;村中父老推斷與此村長有芙蓉花有關,「別」就難以考據;村民本姓丘,登記時弄錯,遂變成邱姓;丘姓太公在二百年前由廣東興寧縣南移,其中三子長大後別遷到西貢大老村、大埔樟樹灘及芙蓉別;芙蓉別村在大老山,交通不便,村民以種禾及菜為主,間有養豬,並有斬柴往九龍城出售賺錢,可能此村太貧窮,所以村童向來並無受教育;極其量由村中長者於祠堂中教導一二,且男丁在八歲左右便幫助家庭工作;村中經濟活動與別村大同小異,以種禾及菜為主,間有養豬,並有斬柴往九龍城出售。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