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粵港澳大灣區」之西部成員,便是肇慶。肇慶旁有一個地方叫四會。這帶曾有禪宗六祖惠能的足跡,影響中國文化深遠,港人宜多了解。
六祖惠能自小嚮往佛道,他不怕千里之遙,孤身隻影從家鄉(廣東新興)前往當時的湖北黃梅東山寺拜師。
「佛性無南北」──一語顯悟性
據說,當時的弘忍五祖師不太相信惠能能誠心修道,但觀其氣魄不凡,故有意試之,便嚴肅地問道:「荒之人怎能學佛?」
惠能不卑不亢地答:「人分南北,佛性無南北。問:『汝作何功德?』答:『願揭力抱石而春,供眾而已』。」
弘忍五祖師聽後心頭為之一亮,心中暗暗稱讚這個小惠能的悟性很高。因此,弘忍便把惠能收留,安排他到後院做舂米等雜務。
「菩提本無樹」──一詩繼衣缽
惠能在東山寺8個月後,弘忍五祖師公開提出以寫詩的方法,比較誰能徹悟佛法,勝者得衣缽,傳位為禪宗六代祖師。當時,寺中的神秀大師兄被公認是悟性最好、學問最淵博的,希望也最大,他便在寺內的廊壁上題了——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被寺內上下廣為稱讚。接着毫不懂字的惠能,認為「此偈美則美奐,了則末了」。遂委請他人,在神秀的偈旁,輕輕一改,變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詩將惠能的佛性及佛法的智慧充分顯示出來,更加贏得五祖的認同,結果惠能終成為禪宗六代祖師。這首詩此後廣為流傳,成為經典的佛語。惠能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直捷體悟的頓悟心境,開創了南宗禪。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強調漸進修的漸悟心境,開創了北宗禪。於是形成日後所說的「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說。
自修自悟自成佛道
六祖惠能也曾隱名埋姓,在廣州光孝寺內住了多年。據《大藏經》卷四十八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話被當時的主持知悉後,驚訝惠能的悟性,其後並親自在菩提樹下,為惠能削髮剃度。從此,光孝寺成為六祖惠能,創立南宗禪的佛教發祥地。翌年,六祖惠能去了粵北韶關的寶林寺(今稱南華寺),傳教數十年,其後門人整理其說,集滙成《六祖壇經》。
六祖從起初的求法,然後創教,再到後來的弘法,走的都是一條與眾生為伍、自修自悟、自成佛道之路。筆者精述如下:
一、強調「眾生是佛」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這是惠能祖師的一句名言,他強調佛就在眾生之中,眾生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迷」與「悟」之間,進一步拉近了佛與眾生的距離。
二、強調「識心見性」
惠能的另一名言是「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他強調佛在於自心、自性,只要能夠體悟自性,就能夠達到佛的至高境界。
三、強調「自修自悟」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他諄諄教誨眾生,若是有心向佛,不在乎形式。不一定要出家修行,在家自修自悟,一樣可以自成佛道,達到心胸清淨。
使南宗禪枝繁葉茂
從公元527年印度僧菩提達摩來華傳經開始,禪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禪宗也經歷了風風雨雨。禪宗一度分為北宗與南宗,隨着北宗逐漸衰落,以惠能為禪法正統六祖的南宗影響日益擴大,至宋代後,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到後來衍生出了「五宗七派」,開創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局面。可以說,惠能為中華民族的佛教文化發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六祖壇經》廣流傳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佛教一直缺乏有系統的著作。但《六祖壇經》的問世,打破了堅冰,成為中國佛教著作中真正的「經」。《六祖壇經》是記載惠能生平和說法語錄的著作,它以其富於風趣的語言,代代相傳,傳播佛道,普渡眾生。《六祖壇經》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禪宗心性思想的偉大意義。
常聞「有智慧,無煩惱;有慈悲,無冤家」便是出自六祖。此外,六祖惠能的「佛偈」家喻戶曉,深入民心。多年前,筆者曾親到四會的六祖寺拍下其主要楹聯,如下:
一、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二、有智慧,無煩惱;有慈悲,無冤家。
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四、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五、風動非動,動自心耳。
六、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七、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