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心臟病只是一個統稱,涵蓋多種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臟衰竭、心跳過慢或過速等。隨着生活習慣轉變,心臟病已成為常見的都市病。然而即使如此,每當傳來身邊有人因心臟病突然離世,還是令人心頭一凜。
面對這個隱形殺手,除藥物治療外, 介入治療可說是在關鍵時刻能即時扭轉患者情況的重要治療手段。近年介入式心臟治療技術更加突飛猛進,以下介紹幾項較常見技術的最新發展。
心血管栓塞:介入式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
介入式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手術,目的是打通收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一般而言,當病人的心血管堵塞程度達70%或以上便須接受手術。
進行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時病人只須接受局部麻醉。以往醫生會從病人的腹股溝位置引進導管,近年多改在手腕動脈開始,將導管逐步推進到冠狀動脈。在X光透視下將球囊沿導管引進病變位置,再擴張球囊,壓迫堵塞血管的脂肪、纖維質及積聚的鈣化物。
初期的通波仔手術僅止於置入及擴張球囊,清除造成栓塞的不健康組織,令冠狀動脈血管重新打通,後期才出現植入支架,確保舒張後的血管保持暢通。所謂支架其實是一個呈網管狀的合金製醫療儀器,用以支撐動脈血管。它的構造特殊,張開後只稍粗於鉛子筆的筆芯,既可導入血管病變部位,又足以支撐剛擴張的血管。
起搏器體積愈細小
近年,植入的支架有突破性發展,從八十年代的金屬支架,到千禧年初滲藥支架的誕生,後者的優點是支架上含藥物塗層,藥物會慢慢滲入血管壁,減少細胞增生,防止血管再度收窄。至2011年更有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出現,支架會隨時間溶解被人體吸收,但不是所有病人也適合使用,需視乎血管狀況而定。
為給予病人更佳的保障,若情況許可,醫生會在手術時透過血管內高清超聲波造影,分析病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成分,如纖維彈性、鈣化及壞死組織含量;也會使用解像度高達10微米的心血管光纖協調斷層掃描(OCT),透視病人血管狀況,以確定支架張開的位置及狀況精確無誤。
心跳減慢:心臟起搏器植入
除血管栓塞,一些心臟病人會出現心跳減慢的現象,繼而觸發疲倦、頭暈和氣促等。成因包括竇房顫結綜合症或心房與心室傳導阻塞等,當心臟通電減少,心律便會減慢。醫生一般會透過植入心臟起搏器,利用電子脈衝刺激心臟,解決心跳過慢的問題。
令人鼓舞的是,近年起搏器不斷改進,體積也變得細小。現時較普遍採用的起搏器體積有如兩個5元硬幣,也有如子彈般大小的。除單線型和雙線型起搏器外,最新的還有無導線起搏器。傳統有導線的起搏器電池平均可使用12至15年;無導線起搏器則毋須接駁電線,也可將電流傳送至心臟,但現時無導線起搏器只有單線型,不是每位患者也適合使用。
而更精密的則有雙室三線同步起搏器,適用於左、右心室收縮跳動出現同步問題,同時患有心衰竭的病人。起搏器3條電線的電極分別連接到病人的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同時為左、右心室提供電流刺激,改善心臟泵血功能之餘,亦協調左右心室的跳動,確保達至同步收縮。
心衰竭: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
心衰竭是另一常見的心臟病,由於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患者會出現氣喘、水腫,嚴重者會休克、昏厥,一旦未能及時搶救,可能有生命危險。
除了藥物治療外,心衰竭也可透過植入心臟收縮力調節器直接提升心臟的泵血功能。手術時病人只須接受局部麻醉,醫生會將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病人鎖骨以下位置,再將調節器外的兩條電線接駁到左、右心室之間的肌肉層,用螺絲鈎扣緊固定。當調節器感應到心臟衰竭,會定時主動介入傳送強力電流,加強脈衝及鈣離子,強化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令心跳回復正常。
心導管室最新裝備:新一代心導管系統
由於心血管十分幼細,以上各種手術的細緻度和精準度對手術的效果,以至病人術後的復康情況有關鍵作用。因此,上述的心血管微創手術一般會安排在心導管室進行。心導管室設有心血管透視造影系統,透過數碼影像顯示血管情況,配合不同的精密監測及血管內影像儀器,以及富經驗的心臟專科醫護團隊,大大提高各項介入治療的安全性。
讀者大抵不知道,上一代血管造影系統所提供的血管布局影像其實是硬照影像。而手術期間病人一直是保持心跳的,換句話說,冠狀動脈血管的位置在手術期間持續改變。
新一代的雙軸向心血管透視造影系統可提供心血管路徑圖的實時動態影像,更清晰顯示冠狀動脈血管的移動和閉塞位置,實時反映心血管在躍動時的細緻變化,進一步提升手術的精確度。隨着推進的路徑更清晰,手術期間使用的顯影劑份量也可減少近三分一,病人腎臟的負荷得以減輕,對腎衰竭患者來說十分重要。
此外,在通波仔手術植入支架後,也要進行支架優化擴通步驟。上一代系統在接收支架影像時,會出現10至20秒的延後,新一代系統則可以即時顯示放大了的支架位置,在關鍵時刻毋須等候接收影像訊息,有助縮短手術時間,進一步提升手術整體的順暢度和安全性。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隨着科技發展和經驗累積,只要施救及時,現時不少心臟病也有紓緩和治療方法。當然,任何介入治療也只屬問題發生後的跟進處理,應對心臟病的首道防線還是要大家關注心臟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經常運動,這才是抗禦心臟病的最佳法門。
撰文:余卓文_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什麼是風癩? |
上一篇: | 24小時酒店藝術靈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