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莫奈(Claude Monet)名畫《總督宮》(Le Palais Ducal)聞名世界,他曾從3個不同角度描繪此建築,包括水上觀賞的近景、從大運河對面眺望的遠景,尚有一幅描繪總督宮另一側,為從浮橋望向西方的景觀。逝世超過90年的法國國寶級畫家莫奈公認為印象派的靈魂人物,畫作以天價成交。
早前在倫敦舉行的拍賣會,《總督宮》成交額達2750萬英鎊(約2.8億港元),刷新畫家的威尼斯作品系列拍賣紀錄。此畫創作於1908年,描繪波光粼粼的運河和對岸的總督宮,體現畫家畢生對色彩和光線的研究;據學者研究所得,莫奈在威尼斯時的作畫時間安排與往常不一樣,他以兩小時為一個單位,每天就在同一時段描繪同一個主題。
表現霧靄景象
莫奈通常記錄同一主題:於不同時間而有所變化的光影。他在威尼斯卻每天與同一景物約定在同一時間,理由很簡單,威尼斯的景物不會隨時間改變,但會受空氣變化影響,霧靄景象為系列的主要元素。
法國野獸派創始人馬蒂斯(Henri Matisse)有此說法,威廉泰納(William Turner)乃學院派傳統及印象派之間的橋樑,莫奈與威廉泰納畫作之間有獨特的關聯。莫奈於1904年以泰晤士河為主題,描繪光線如何在寬廣的水面上跳躍閃爍,折射到石上瀰漫消融;幾年之後,莫奈在威尼斯延續觀察,不過,威尼斯的建築臨水而建,與水面相接,因此其構圖處理較抽象,着重表現建築外牆圓拱形的門窗與平直的簷柱相映,華麗裝飾與瀲灩水光相對。
事實上,威廉泰納繪於晚年的畫作《威尼斯嘆息橋》(Venice, the Bridge of Sigh)亦描繪威尼斯在光線之中的瞬間變化,從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美感。
莫奈的《總督宮》及其他繪於威尼斯的畫作,俱以黃色、粉紅色和紫色暈染磚石。從十九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莫奈展開系列繪畫,即在不同的光線與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他在1895年從20個不同角度繪畫大教堂,此系列作品曾在畫廊展出。
莫奈喜歡繪畫自然,他曾描繪以塞納河為主題的畫作;1883至1908年間,他在地中海創作風景畫與海景畫;在威尼斯3個月期間,他創作一系列重要畫作。其後他出現白內障病徵,1923年,在白內障影響下,他的畫作逐漸偏紅,他因而接受兩次白內障手術,手術後,他重新繪製部分作品。
2004年,莫奈兩幅作品《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及《陽光效果下的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 Sunlight Effect)在倫敦賣出超過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據報此兩幅畫俱在泰晤士河上的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創作。
屢創拍賣紀錄
莫奈繪於1873年的《亞嘉杜鐵道橋》(Le Pont du chemin de fer à Argenteui)描繪塞納河上的鐵道橋,此畫在2008年5月由匿名電話競標者在紐約佳士得以4140萬美元(約3.25億港元)競得。
在此之前,莫奈的單幅畫作售價的最高紀錄為3650萬美元(約2.86億港元);僅在幾周之後的2008年6月,睡蓮系列中的《睡蓮池》(Le bassin aux nymphéas)在倫敦佳士得以3650萬英鎊(約3.8億港元)拍出,競拍費用逾4092萬英鎊(約4.2億港元),此為其時最昂貴的20幅畫作之一。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成交額逾9億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