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又稱為漿細胞骨髓瘤。此癌病的成因是骨髓內負責製造抗體的漿細胞異常增生,細胞由良性變為惡性。漿細胞骨髓瘤每年大概有300宗新症,最常見的病發年齡為70歲或以上。此病會令血小板、紅血球及白血球減少,導致貧血。另外,由於癌細胞侵蝕骨骼,會引致骨痛或骨折,因此,如果長者突然出現骨痛和貧血,驗血後發現球蛋白含量過高,便有可能患有骨髓瘤,應進行骨髓檢查,以監察異常漿細胞。
漿細胞骨髓瘤的發展緩慢,可潛伏在體內10至20年才病發,因此癌細胞有足夠時間經血液走遍全身的骨髓,以致難以根治。治療雖然無法徹底消滅癌細胞,但通常能控制病情,不過癌細胞有機會再次變得活躍,導致癌症復發。相比起首次發病,復發一般較難治療。對於較年長的患者,治療目標是降低復發機會,延長存活期之餘,同時亦需要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以往治療漿細胞骨髓瘤只有化療和類固醇兩種方案,一般只能控制病情3年,即使65歲或以下的患者能夠進行自體骨髓移植,以提升化療的效能,都只能額外延長壽命平均多一年。近年新式的標靶藥,包括免疫調節劑和蛋白酶抑制劑,能針對性地治療骨髓瘤,副作用亦比化療和類固醇少得多,並可控制病情長達7年或以上。
此外,當舊有的蛋白酶抑制劑出現抗藥性,再轉用新一代蛋白酶抑制劑(如卡非佐米)時,其藥效相對較強,起效速度較快,並能延長病人的緩解期,因此可望取代舊有藥物作為一線的治療選擇,毋須等抗藥性發生時才使用。
醫生會視乎病人的症狀和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組合。如病人使用雙標靶藥,並配以化療和類固醇,便不一定需要骨髓移植,當病情受控時,病人便可轉用低劑量的標靶藥,並長期接受治療以預防復發。
作者為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