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15日

陳寶蓮 吳美莉 譚美顏 練翠瑩 教育講論

幼稚園與小學銜接策略的反思

小學生的生活學習要求,都比幼稚園生更為嚴格,讓小一新生經歷不少情緒和適應困難。「小一適應」這問題深深困擾着學童及家長。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組織研究團隊,調查和訪問了4間小學,共四十多位家長和老師,就現行「幼小銜接適應的效能」,深入研究。

受訪學校於暑期已安排親子活動,協助學生適應;亦有與社區機構合辦活動,提升家庭教養質素和孩子適應能力,賦權家長。家長確認:銜接活動內容充實,涵蓋校規、施教理念及功課測驗等安排,有助陪伴孩子適應;也有學校教導如何協助小朋友減壓。家長感謝老師給新生撥打「陽光電話」,與家長單獨詳談,方便日後跟進輔導。

家長指出:校方在學期初有調整功課量及測考頻率,也有特別安排,例如:讀卷解題以減少誤解、以印章代替分數、調整家課至近似幼稚園形式。種種措施旨在減低學習壓力,讓小一新生輕鬆適應。亦有學校夥拍大學作師資培訓,提升教師團隊素質。另有學校設立「小一適應小組」,專責支援有特殊需要學童,引入其他範疇的專業支援,如社工、心理學家及志願團體等。但既然有多元策略協助小一新生適應,為何家長仍覺身陷困局,舉步維艱?

適應期較短促

銜接活動多集中於第一學期,內容多聚焦適應學科學習。有家長認為:小一適應期最少應為半年至一年,內容要涵蓋生活技能、心理輔導、個別化教學。家長要求「以人為本」地關注孩子心理和社交需要、強調生活素養的全面發展,而不應局限於學科和智能。家長反映:短促的適應期過去後,學校便回歸強調學科成績的原來做法。對小一學童而言,支援並不適切。

為了應付測考,操練和背誦成為必要的做法。家長雖然明白操練消磨學習興趣,卻又被成績束縛,對此感到無奈。老師指出:教學效益評估仍以考試為主,學生要操練才能提升成績;所以課堂節奏要快,才能騰出時間操練。對於「學習模式」演變成這樣,老師也感到相當被動。小學課程的教學安排及教育期望,似乎並沒有太多彈性和空間。

鬆綁才是出路

成功的「幼小銜接」並不能單靠適應期的銜接活動,而需要各方溝通合作,為「小學教育」重新定位,啟動改變制度的動力。2017年學前教育的課程指引已強調「遊戲帶動學習」。融合遊戲、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學習,也應當是「小學生」的理想學習方式。要拉近幼稚園和小學的落差,必須令兩者的課程,都能顧及孩子的成長需要和學習特色,從而突破框架,重新定位。

策略一:建構幼稚園與初小的共同目標(Shared Goal)

教育理念應該「以人為本」,學習活動應該重視孩童的成長階段及生活需要。同樣,學習過程要鼓勵孩童建立自動自覺、鍥而不捨的求知精神。要培育這樣的孩子,學習過程需要有豐富而實在的經歷,而不要單單重視成績。考核的目的是量度「進步」;成績結果應該描述進步的幅度和方向。評核必須重視思維,而非鼓勵條件反射的回應。上述種種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取向。

策略二:建構平台交流經驗 (Shared Platform)

幼稚園和小學的教師和家長須創建平台,溝通交流,在兒童發展的共同基礎上,大家對話;就課程設計、施教方法和學習實踐上,尋求理想的銜接方法。啟動交流,不單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教育局的牽引安排不可或缺,區域支援亦是關鍵。期望各持份者都成為革新動力和互相信賴的夥伴,在教育園地上努力耕耘。

撰文:陳寶蓮、吳美莉、譚美顏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博士)、

   練翠瑩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生)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