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14日

江藍 藝文評論

回看2018香港戲劇舞台

去年初寫過一篇回顧2017年香港戲劇演出的文章,着重探討那年舞台上如何呈現香港的故事,看到雨傘運動後創作人如何慢慢梳理情緒及現象。

回看2018年,這依然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之一,看過的本地作品中,不管主流或小眾另類,舞台上或明或暗地對我城現況的探討繼續,如香港藝術節委約、鄧智堅編劇的《大學》、《中庸》直寫傘運及其後的事,香港話劇團的《原則》及《傾城無方》則由教育及香港抗日歷史折射當下。但眾多作品中,我覺得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會客室》是去年這命題中最重要的。這個作品花了近兩年,以政府於早一年發布的人口數據來訂定訪問不同性別、年齡、族裔的比例,然後訪問了100位香港人,將其訪問內容整輯,再抽絲剝繭而成了這個演出。整個創作計劃規模不小,得來的資料整理也見功夫。而且並非一面倒地呈現,而是讓不同觀點的人發聲。

演出採用近年常見的參與式劇場形式:每個觀眾都要在某個時間內做一些選擇,哪管是選擇聆聽他人的生活或對香港的看法,還是要對自我生活狀態又或移民與否的表態。在導演的設計下,觀眾在遊走牛棚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看法和如何達致社會大和解的可能引發不少思考。導演及文本整理的陳炳釗沒有提供答案,但最後的「明明如月」就看到他還是寄託了美好願望。演出以小喻大,為當下香港求同存異的可能作一嘗試,很是難得。

對香港本土和小眾的關懷也是近年劇壇的重點之一。許多本地藝團都會嘗試藉着劇場去誘發大家對我城或居於其中的小眾的關注。而小息跨媒介聲音導覽演出《我們的海》便是一例。演出是去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之一,創作團隊利用石塘咀、油麻地及西貢為觀眾設計了3個環繞海洋及填海的景觀,讓觀眾隨着聲音導航的文本脈絡去思考這些舉措對我城人和物當下與未來的影響。

誘發思考

創作團隊揀選這3個地點有其深意,各自代表了一段與香港海域有關的歷史。自己參加了未來篇(石塘咀)和現在篇(油麻地)兩節的演出,在聲音述說、舞者動作的故事的帶領下去認識所在地的一切,想像那不可知的未來。整體設計是由地方出發,的確令觀眾思考到平常不會花心思的東西。

就藝術創作來說,2018年也有不錯發展。由天邊外劇場策劃的「新導演運動」來到《傷逝如她》已是尾聲,兩年來4個作品呈現了4個新導演的不同風格,作品各有特色,為劇場注入新活力,同樣地,編劇的培訓也增多,影話劇的《赤城頌》來自得獎劇本,而香港話劇團也為新的編劇提供了磨劍機會,《原則》便由黑盒劇場版本演變成正式劇場的演出,在內容及場面調度上有更多發揮空間,而黑盒劇場版的《傾城無方》也相當出色,除了編劇外,導演黃龍斌功不可沒。他也是我個人認為去年特別亮麗的導演之一。他為中英劇團執導的《羅生門》也令劇團演員有突破性的表現,整體效果也出色。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