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荷里活一直流行傳記電影,即使不拍尚在生的人物也拍歷史人物。今屆奧斯卡的提名名單尚未出爐,但預料仍會有好幾部傳記電影,除了《綠簿旅友》外,拍小布殊的國防部長切尼(Dick Cheney)的《為副不仁》(Vice)、拍Queen的《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Bohemian Rhapsody)、拍英國安妮女王的《爭寵》(The Favourite),甚至《登月先鋒》都有可能得到提名。
少不免虛構
其實,傳記電影也好,歷史小說(Historical Fiction)也好,當然有其好處,不然就不會如此流行。大多數觀眾都有八卦心理,想知道名人際遇、軼事及真實的性格。今人少讀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大多來自中學讀的歷史,往往如瞎子摸象,得其皮毛而不知筋骨肌理。
傳記電影和文學往往為了增加娛樂和戲劇趣味而虛構情節,有時是增,有時是刪,因而難以避免被指摘失真、歪曲。平心而論,若然只能寫有根有據的事件,那便不是電影或小說,而是紀錄片或歷史。電影和小說不描寫心理、性格衝突、不虛構精采的情節和對白……作者沒有「藝術許可」加鹽加醋,何來藝術創作呢?問題是,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如何劃分?
《論語・子張第十九》記載了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不能違背原則和道德。小事稍為越軌,不必斤斤計較。借此作比喻,沒有了雙手雙臂的希臘米羅維納斯女神像,無疑是「小德出入」,但「大德不踰閑」,依然是希臘雕塑的傑作。觀眾可能不介意《綠簿旅友》歪曲雪萊的性格,反正許多觀眾看電影之前根本不認識他,但此片備受影評人抨擊,正因編導為了討好觀眾而「大德踰閑」了。
英國歷史小說家希拉麗孟桃(Hilary Mantel)說得好:歷史小說不是照片,而是繪畫,不必要求其全部真實,卻「不應說謊,不應違反已知的事實……因為真實(Truth)比虛構更精采、更離奇和更有力」。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