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
今人看重快樂,希望笑口常開。有心理學家認為:快樂的人多是好人,人作惡,皆因不快樂,故讀書要「愉快學習」,做事要「開心工作」,否則不如不幹。相信「社會決定價值」的話,現代人追求快樂,皆因現今的經濟以消費為主。何以消費者不惜腰間錢?不就是為了過癮(fun)和快樂嗎?將快樂視為生活的目標,才可鼓勵消費,經濟才可持續增長呀!
到工業革命起飛時,英國的沙夫茨伯里公爵(Lord Shaftesbury)在〈論機智與幽默的自由〉(An Essay on the Freedom of Wit and Humour, 1709)一文中,為機智與幽默平反。他指出:人腦袋中的神經帶有「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給人壓力,需要減壓或釋放,人才感到輕鬆。不能釋放壓力,人就會做出不理性和越軌的行為。他的「動物精神」論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他的「減壓論」:機智與幽默令人發笑,足堪減壓,卻跟現代人的想法相近。公爵推翻了傳統對笑的輕蔑:機智的諷刺和幽默的嘲笑,並非不道德和輕薄,反而有益身心健康。
笑話分三類
佛洛伊德認同沙夫茨伯里公爵的「減壓論」。他將笑話分成三類:玩笑(Joking)、喜劇的(Comic)和幽默。三者性質有別,但功能相同,就是減輕精神壓力。佛洛伊德特別看重玩笑,因為玩笑釋放的是平日用以壓抑情緒的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亦即是原慾(Libido)。是以許多笑話都跟性有關,因社會對性諸多禁忌,人人平日要花許多心理能量壓抑「正常」和「不正常」的性慾。說、聽黃色笑話,正是為了釋放原慾。
人人都有敵人,恨不得打他一頓洩忿。社會上發生一些看不過眼的事,令人義憤填膺,恨不得壞人惡有惡報,但現實裏卻無奈之何,只能將一腔義憤壓抑下去。嘲諷、恥笑和譏笑敵人和壞人,足以釋放壓抑的憤怒和痛恨。
「減壓論」是對是錯,至今爭議不斷。但笑得到平反,卻絕無爭議。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