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12日

張綺霞 訪談錄

畫科學畫60年 曾孝濂當做氣功養生

曾孝濂一輩子只做過一份工, 就是為植物研究畫黑白線條的插畫,這一個有博物畫、科學畫之稱的畫種,要求非常嚴格,要在一個畫面上,清楚準確交代植物各部分的結構,絲毫不能有差錯,在許多喜愛畫畫的人看來都枯燥乏味,他卻畫了近60年。

曾為《中國植物誌》、《雲南植物誌》等50多部科普書籍繪畫,已發表的作品共有2000多幅,而他的作品從九十年代開始便屢為中國郵政局選用來印製郵票和首日封,到如今退休,依然與花草為伍創作。他笑言:「畫畫就是我養生的方法。畫的時候特別靜,就好像在做氣功。」

曾孝濂早在1992年來香港幫忙做《香港植物誌》,為胡秀英主理的菊科畫了80多幅黑白線圖。早前他再次來港,為中大的個人畫展揭幕,有他家鄉雲南的省花雲南山茶,還有香港遍地開花的木棉,全都畫得比相片逼真。

 

說到自己的逼真畫風,他謙虛地說:「我只是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畫出來,可能比照片更能集中地表現它的特點。」在繪畫過程中,他也發現許多與記錄有誤的事情,如木棉的雄蕊,過去都認為它有5束,「實際上是有6束,有一束是在中間,包着雌蕊,經過反覆驗證,每一朵花都有6束,便一定要畫出來。」

畫了植物多年,他沒有哪種特別喜愛。「在我心中,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哪一個物種特別高貴。」他指出,博物畫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當年歐洲人開始遠征他方,發現大量未看過的植物、動物、礦物,因此聘請畫家在當地用黑白的線條畫把它們記錄下來,方便遠在歐洲的專家辨識,後來這種畫風也成為了生物研究輔助說明的傳統。

不能竄改歪曲變形

早年為了遷就蝕刻印刷,科學畫只有黑白,沒有灰色,陰影只能用密集的線條表達,風格一直延續至今。繪畫這種畫,他指並不困難,每個人都能掌握,最重要是遵從「寫實」原則,不能畫多畫少,「一般繪畫的人都想藉畫畫抒發內心感受,可竄改歪曲變形,我們就不行,只能在準確的基礎上盡可能畫得美。」

曾孝濂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家庭環境所限,沒有太多機會學習,高中畢業後,他因為出身問題等不能考上大學,在1958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半工讀,起初只是在植物園當花王,但喜歡畫畫的他,常為黑板報添加裝飾,為人注意,後來《中國植物誌》計劃啟動,需要大量人手,他也被選中成為見習繪圖員,認為自己實在非常幸運。

「那個年代不是自己選擇職業,而要服從分配,要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不是到了科研機構,我也只是當個工廠工人。真正的藝術家不願意畫這個,美術學院出來的學生也畫不慣,很難去找人。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有高中畢業,沒有什麼培訓,就跟着植物學家一起學習,他叫你怎麼做就怎麼做,他是主導,你是配合,也參考很多歐美的經典畫作雜誌,看它怎麼畫。」他一口氣說。

從此他就常留在標本室,邊做邊學。除了在室內畫畫,他也經常要到荒山野嶺尋找活的標本去寫生。被蟲咬是常有的事,有次在灌木叢採標本,更被水蛭咬至遍體鱗傷,當時他沒有為意,回到營地倒頭便睡,第二天醒來才發現身上的傷口多達42個,傷口的血塊都黏住了被單。

六七十年代,越戰進行得如火如荼,越共領導人胡志明寫信給中國,因為當地瘧疾出現抗藥性,希望中方能幫忙研究更有效的草藥,因此他也被調出來幫忙到山林裏繪畫植物,「一些有苗頭的草藥也要畫下來」,同時,中方獲得美軍的求生手冊,發現非常實用,上面圖文並茂教導士兵認識野外能吃或能靠它找到流水的植物,萬一糧草切斷,也能在森林裏自保,決定製作自己的草藥指南,要他幫忙。兩個工作加起來,一共做了五六年。「就是在那個時間看到了許多許多城市裏面見不到的動植物。下決心一旦有時間,要把它畫下來。想不到要等到退休後才做到。」

他經常在西雙版納與緬甸接壤的邊界工作,雖然戰爭已經開始,當地相對安全,只要小心不越界就可以。平時出入他都有軍隊保護,到達林中某一個地點,軍隊就離開,讓他自己寫生,到日落之前才把他接走。森林潮濕,他畫的都是油畫,完成後就讓士兵去比對,確定能夠靠畫在林中辨認出植物後,工作才告完成。「那時候也沒有GPS,要是自己亂走別人就找不到。」

馬鞍山遇上眼鏡蛇

森林內有很多猛獸,但他表示並不危險,就算是大型的動物,一見人就跑。「當年有很多長臂猿,盪鞦韆一樣,手一抓就盪到另一邊,非常敏捷,比任何雜技團都好看。有一次我一個人在森林裏畫畫,來了一大群猴子,看我在做什麼,原本牠們只是在300米外的地方,突然就盪來了,一大群在我頭頂,把樹枝樹葉都晃下來了,讓我沒法畫。我就撿一塊石頭向牠們丟,牠們嘩啦一聲就全跑掉了。過了十來分鐘又來搗亂。」

習慣在林中工作,蛇對他來說已經不算是威脅。九十年代來港時,他曾跟中大師生一起行山,天氣很熱,他在一個水溝掬水洗臉,旁邊突然出現了一條眼鏡蛇,正在水裏向他豎起了身軀,擺出攻擊姿勢,離他才二三十釐米,旁邊的人嚇得尖叫起來,他做的第一件事卻是拿起相機拍照,而蛇也維持着攻擊的姿勢慢慢游過,同行者更就此事寫了一篇文章,說這個「大陸來的曾先生膽子大」。

45年完成一本書

最後包括他在內的164個科學畫畫師,與300多個植物學家,共花了45年時間,才完成了《中國植物誌》。做完這本書,畫科學畫的機會不多,許多插畫師不是退休就是已離世,年輕一點的都已經轉行。他退休以後,也不再繪畫嚴謹的科學畫,反而創作水彩,畫自己喜歡的生物。雖然在表現手法上依然嚴格遵從真實形態,但畫法也變得更寫意,他笑言,這些作品平均花一個禮拜畫一張,比從前快很多,「我沒有時間,想畫的東西很多。」

退休以後,他自言比上班還要忙。「不敢休息不敢停」,過去數年,他畫了100多種鳥、100多種花,為了認識鳥類,他住進北京動物園8個月,方便觀察其姿態,又到標本館仔細看相關鳥類的形態特徵,以求準確表現。今年的工作剛完,明年的工作又有新計劃。「不知道能不能還有精力,現在還可以。」

可惜的是,能在野外看到的動物愈來愈少,他曾回到西雙版納找當年看過的各種奇特鳥類,卻已經不見影蹤,「說明人把牠們的棲息地全佔了」。

 

曾孝濂小檔案

出生年份:1939

出生地點:中國雲南省威信縣

職銜: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雲南美術家協會會員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