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不論任何宗教,一旦組成教會,便要面對進退兩難的矛盾。教會首要吸引信徒,信徒愈多,教會愈壯大。教會又是真理和教義的守護者。要是跟建制走得太貼,反建制的信徒無法接受,便會離開。反過來,反對建制,傾建制的信徒不滿意,亦會離開。
那麼如何壯大教會?有說「戒律嚴厲」,教會愈是壯大……
不論任何宗教,教義都是按神的意旨頒定的。神全善全能,不可能錯,既是遵照神的意旨,真理亦不應該隨時代而變。是以教會大多保守,本質使然。但教義不改不變,追不上時代的步伐,教會怎能吸收更多信徒?
清規戒律亦然。太嚴厲,要犧牲太多,才能成為信徒,吸引力自然大減,畢竟要信徒安貧樂道,非信仰堅定虔誠者難以順服遵從。戒律太鬆,信徒中太多「順風車信徒」(free riders),虔誠信徒會懷疑:既然不必嚴格遵守戒律也可得救,我何必律己以嚴?信徒對教會向心力薄弱,教會如何壯大?
美國的宗教社會學家洛尼史德(Rodney Stark)在《基督宗教的興起》(The Rise of Christianity)書中提出:耶穌死後,門徒備受迫害,為何迫害愈烈,發展愈蓬勃,信眾愈多?史德認為:因為信耶穌可能要殉教,故而早期的基督教會甚少「順風車信徒」,多的是矢志不移的虔誠信徒。信教不只有辱無榮,而且危在旦夕,信徒自然精誠團結,同心同德,互相照應,並忠誠的實踐教義:愛鄰如己,守望相助。在公元一至四世紀,基督徒的物質生活雖然危險艱困,但精神生活卻比非信徒更豐厚富足。信徒一如屈原《離騷》中所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在六十年代末,美國社會亂成一團,比現在更撕裂,反越戰運動、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嬉皮士運動、藥物、搖滾與性泛濫……對保守派來說,名副其實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斯時,保守教會如摩門教、南部的福音派、原教旨教會的信徒大增。甸基利(Dean Kelley)在1972年出版的《何以保守教會日益壯大》(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中,提出一個論點:教會愈戒律嚴厲,便愈發壯大。
宗教具有教化作用
1994年,在卓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任教的伊納高尼(Laurence Iannaccone)曾在《戒律嚴厲的教會何以壯大》(Why Strict Churches are Strong)一文中,引用經濟學的理性選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進一步闡述甸基利的講法。理性選擇論中的理性,不是日常所說的理性,而是工具理性,即是:衡量過不同行為(action)的效益,然後選取最大效益的行為。伊納高尼界定「戒律嚴厲」為:「絕對忠心(教會),不動搖的信奉(教義)、堅決實踐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
「戒律嚴厲」的教會自成一世界,否定教會以外的花花世界。虔誠的信徒一旦入教會,等於重新做人,既有新的「身份認同」,又可放棄以往的生活方式,跟教會的弟兄姊妹交往,而疏遠舊時相識乃至家人。每星期花15至20小時去教會崇拜、讀經、懺悔、當義工,以及宣教,並將部分收入奉獻給教會。如此「戒律嚴厲」的教會,信徒如手足,關懷備至,有事、有病可得到教會的幫助。由是,「戒律嚴厲」的教會,吸引不少城市的孤單寂寞人、事業家庭失敗者、毒海沉淪客……等等加入。彼等入教後恍如脫胎換骨,不再孤單,不再失敗,成功戒毒……
極端主義無以為繼
伊納高尼聲稱:這些信徒入教,百分百是理性的選擇,因為加入教會所得效益,遠比不加入大得多。另一方面,若教會戒律太嚴厲、要求過苛,甚至幹違反倫常道德的事,亦會流失信徒。命信徒身懷炸彈自殺殺人殉教的恐怖主義極端教派(組織尚未擴大、鞏固成為教會者謂之教派),囂張一時,很快便無以為繼。
問題是:在任何的情況下,教會愈是「戒律嚴厲」,便愈能壯大嗎?那何以教徒最多的羅馬天主教及新教,都不及保守教會「戒律嚴厲」?
綜觀歷史,新成立的教會和教派,皆始於亂世。教會得以壯大,皆因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所說及的「失範」(anomie)時代和社會。伊納高尼之理性選擇論,也許適用於一時一地,卻不是普遍規律。現今,愈來愈多年輕人「不信任何宗教」或只是「順風車信徒」。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信徒持續流失 |